“你们自诩照世明灯,干的却是恃强凌弱,祸乱人间的勾当!”
这是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剧情最高潮,主角哪吒与敖丙在对抗伪善的阐教仙庭恶势力时喊出的话,不仅点燃了全场,也让所有观众深深共鸣。在这个版本的哪吒故事中,创作者对传统神话进行了全新改编:大反派不再是危害百姓的“四条恶龙”,而是高举正义旗帜捉妖的“天庭”,神仙压迫残害那些底层的“妖”,用他们的血肉炼化成仙丹作为增强自身实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补药”。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新编神话”的大反派和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的代表——美国,极为相似。甚至有观众指出,片中很多细节隐喻也呼应了这一猜测。比如:形似五角大楼的玉虚宫,代表神仙身份的玉佩上的老鹰图案,炼丹炉上的美元标志,甚至在剧情中反派用哪吒父母作要挟让他服下的那颗毒药也像极了冠状病毒……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春节档的最大赢家,上映10天票房超62亿,已登顶中国内地影史票房榜,截止2月7日中午,市场预测最终票房达到惊人的108.53亿,可见这部电影无论是特效、人物、剧情都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无独有偶,口碑逆袭的春节档票房排名第二《唐探1900》中也有一个存在感很强的“反派”——历史上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电影中,美国政客为了肮脏的选举政治,鼓吹“白人至上”,企图用一起“开膛手杰克”谋杀案嫁祸华人群体,取缔唐人街,没收中国人的财产。
和《哪吒之魔童闹海》“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神是魔我自己说了算”,最终联合被压迫的群妖干翻反派的热血逆袭不同。《唐探1900》中的历史则是沉重而无奈的:主角众人虽然破了案,洗清了华人的冤屈,赢了听证会,保住了唐人街,但仍然拦不住唐人街被爱尔兰黑帮打杂抢烧,华人资本家的财产被没收,白人权贵在用中国被劫掠文物装饰的豪宅里为赶走了华人而庆功,一旁为他们斟酒侍候的依然是华人……
电影结尾,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呼应的是故事之外的未来,正如有观众看后写下这样的评论:“走出电影院我们看到的中国和世界,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彩蛋”——这两部春节档电影恰好形成了一种呼应,反派还是同样的反派,但主角的反抗方式和结果已经截然不同。
《唐探1900》中白轩龄(周润发 饰)在法庭舌战群雄的戏份,导演陈思诚直言灵感来自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在美国听证会不停被打断发言的不公遭遇。再联系近日“TikTok难民”涌向小红书的荒诞现实,中国人不断调整着对美国的剖析和审视,也不断更新着对自身的认识与定位。而“美国”和“美国人”在新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也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大众对于“美国”心态的变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调整。
起初,“美国”在中国电影中的形象是非常直白的——侵略者与敌人。1964年,武兆堤执导的电影《英雄儿女》让一首《英雄赞歌》传遍大江南北,该片诞生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紧张,影片叙事完全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视角出发,美军作为侵略者和敌人以高度符号化的对立面形象存在——他们火力强大,但仍敌不过英勇顽强智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系列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中,“美军”往往以集体形式出现,没有个体刻画,没有台词,是一种政治主导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经典一幕就是王成(刘世龙 饰)英勇坚守阵地时,美军士兵像“战争机器”一样密密麻麻逼近高地,听到王成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后吓得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后,中国电影开始出现对美国的正面描绘,美国人甚至开始成为故事主角,美国形象从单一的负面逐渐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1980年王毅、王为一执导的战争电影《一个美国飞行员》,是中国影坛第一次表现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1944年来华助战的美国飞行员被中国人民救护,35年后专门探望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故事。这一时期的美国多以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友的形象出现,中国电影通过美国人的视角展现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和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不屈的精神。那个年代,要在国内找到合适的美国演员还有难度,根据该片拍摄散记,美国飞行员爱卜斯坦由妈妈是混血儿的北京商业机械厂工人张勤道扮演。
同年上映的《庐山恋》以中美建交后为背景,几毛钱的票价在当时创造了上亿的票房纪录。女主角周筠作为美籍华人,其穿着打扮、言行思想都受到明显的西方影响,她和中国青年耿桦的文化碰撞展既暗示了中美之间的文化纽带,也展现了中美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俩人在庐山相遇相恋最终克服障碍走到一起的叙事角度,象征着中美关系从对立到缓和、合作的转变。
张瑜、郭凯敏主演的《庐山恋》
1985年上映的电影《朱德与史沫特莱》中,美国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事迹,真心拥护中国革命,以见证人的身份用英语向世界广播真相,做了许多正义的工作,美国人在中国电影中以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正面形象出现。
到了1999年冯小宁自编自导、宁静主演的《黄河绝恋》,美国人继续作为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时期并肩作战的战友,美国落难飞行员欧文和中国卫生员安洁的爱情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叙事中包含着性别和观念冲突的内涵。欧文和安洁的组合虽然看起来是美国男性对异域女性的“征服”,但该片中美国男性并非拯救者,而是被动弱势的客体,在中国军民面前是被拯救者。
欧文随身携带的纸上写着: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
不过,这一时期的中国影片仍需要通过美国人对中国军民的尊重和认同来展示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这样的设置一定程度上还是流露出了对美国认同的期许,以及对西方秩序下美国主导地位的认可和对美国文化自由与宽容的向往,存在对美国乌托邦式的想象。
《黄河绝恋》安洁(宁静饰)和欧文(保罗·克塞饰)
在1998年上映的电影《红色恋人》中,美国医生佩恩见证了一对共产党员恋人的爱情,并对女革命者产生了情愫,在两人牺牲后收养了他们的女儿带回美国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这种情绪更加复杂,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既暗含本土文化对自身定位的调整,也有对美国的重新审视和焦虑。
2001年,曾联合执导《北京人在纽约》的郑晓龙和冯小刚分别推出了电影《刮痧》和《大腕》。《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在美国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梁家辉 饰)“美国梦”惊醒的故事。在美国中西部城市圣路易斯呆了八年的许大同事业成功,以为自己成了“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却因其父亲给孙子刮痧被误会成虐童后生活和事业都陷入谷底。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中国游戏设计师的许大同在美国设计的游戏主角是“悟空”,但“悟空”在美国却被污蔑为暴力化身。
这种对“美国梦”的解构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觉醒的姿态,揭露了美国人傲慢虚伪的一面和华人在美国难以真正融入的事实,但矛盾的是,影片不自觉地散发出对美国认同的追寻——最后去唐人街体验刮痧后为许大同洗脱罪名、看不下去父子分离的人仍是美国律师和美国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
给许大同颁奖、肯定其设计才华的是美国人,将其告上法庭污蔑得一文不值的是美国人,最后具有同理心和正义感拯救华人家庭的还是美国人,美国人仍被塑造成电影中的“救世主”。
电影《大腕》中,美国人又成了“务实”的代表。美国名导泰勒被塑造成一个对艺术很有追求、抵制商业干涉创作的艺术家,他比会说中文的华人助理露茜(关之琳 饰)更理解中国人尤优(葛优 饰),更包容。电影通过泰勒的视角讽刺了中美两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但仍暗含对美国文化的想象和肯定。
大约在2008年以后,美国在中国电影中的另外一种意向开始批量出现——中国人从美国回国的故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国战将这种叙事模式形容为“折返的寻梦之旅”。此类型的代表作品有《中国合伙人》(201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一生一世》(2014)、《北京·纽约》(2015)等。
《中国合伙人》英文译名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虽以“美国梦”为背景,但实际讲述的是三个主角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逆袭故事,既有改革开放初期对美国的憧憬,也有背靠中国崛起、面对美国出版社起诉的不卑不亢。这一时期,“美国梦”褪色得愈发明显,但在美国混得很一般的孟晓骏(邓超 饰)仍能带回更先进的美国经验,三人创业成功的“中国式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本质区别,有一种改编“美国梦”的求同倾向,追求个人抱负的故事还是有西方叙事的影子。
这期间也有中国人折返后再去美国的故事出现,如《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在西雅图月子中心分歧不断的是待产的中国女性,有“拜金”观念、想给孩子美国国籍的小三文佳佳(汤唯 饰)也是中国人,她被富豪男友求婚后回到中国过上奢华生活但食不知味,又去美国追求爱情。该片主角虽没有美国人,但美国社会在影片中暗暗以一种包容、返璞归真、温情的文化符号出现。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闫新在《21世纪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建构》一文中将此归纳为:“这种乌托邦式的美国形象建构显然暗含着对于本土现实的某种失望和批判,指向了当代中国在远离物质忧患后又陷入物质与消费主义的精神危机。”
2016年后尤其是2020年后,中美关系进入复杂多变的时期,伴随现实世界里中美竞争格局的变化、美国企图重塑霸权之心的昭然若揭,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也出现了映照现实的寓言功能。
《战狼2》(2017)中,成为英雄和救世主的是中国男性冷锋,被拯救的则是美国援非医生瑞秋,不再是《黄河绝恋》中的“美国男性+中国女性”的搭配。雇佣兵“老爹”邪恶自私,盲目自大,对冷锋说:“你们这种劣等民族永远属于弱者,你必须要习惯!”结果被冷锋有底气地怒怼:“那他妈是以前!”
中美角色支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本土对自身和西方定位的变化——西方不再是世界秩序的主导者,而是打着“维护国际秩序”的幌子唯利是图、在全世界制造灾难的霸权主义者,中国则是有担当的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影片中也出现了金钱至上、专坑同胞的奸商钱必达(于谦 饰)这样的中国人反派形象,自保和懦弱展现了现实中某些人在危机中的真实反应,但他也有复杂的一面,被冷锋营救后说出线索成为了剧情发展的关键。
更为明显的标志,是抗美援朝题材在沉寂多年后在大银幕上的高频度再次出现。同样是以抗美援朝为故事背景,新时代的叙事结构已与《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等呈现出很大的不同。2020年管虎、郭帆和路阳联合执导的《金刚川》尝试从多视角叙事,美军飞行员有了台词和姓名。影片对美军的形象刻画更加多元、人性化,试图以此呈现战争的残酷和对战双方的复杂心理,但也因此引起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再到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长津湖》(2021),主旋律题材中的美国指挥官和士兵的形象因不同视角的刻画进一步衬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不屈。影片中,美军在装备上具有优势但战术上傲慢自负,面对志愿军出现了误判和恐惧,志愿军的“冰雕连”让他们心生敬意。
在这一系列的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大片中,这些电影通过宏大的场面、高强度高烈度的残酷战场描写,炫目的视觉特效打造出了电影工业高歌猛进时代的“战争大片”,也收获了很大的影响和票房成绩。在《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票房纪录之前,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连续几年一直由《长津湖》保持。但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至,很多观众认为这些“大片”缺失了革命年代中国军队的精气神,更像是对于好莱坞战争片的模仿,尤其是对于电影中作为侵略发动者的美国,刻画依然有些“程式化”和“束手束脚”。直到今年的两部春节档大片,观众看到了中国电影在这个视角下的新思路,从反馈看,这样的变化是市场和观众喜闻乐见的。
从《英雄儿女》到《哪吒之魔童闹海》,60年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背后是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民族认同的提升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塑造着中国电影中的美国形象——从敌人到战友,从学习对象到剖析批判本质——双方在彼此电影中的形象在不断变迁,因为双方在现实世界里也都在变化。《哪吒之魔童闹海》问鼎2025年全球票房榜首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道路自信和探索更多可能的道路上不会停下脚步,正如电影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