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3月,在宁夏发改委公布的《2024年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投资计划》中,“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赫然在列,总投资高达915亿元。
这个数字,比早前另一项万众瞩目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世纪运河”的平陆运河(700亿)还高。
这个工程背后,有好几个非常“反常”的地方,值得关注。
首先是背景。宁夏是国务院点名的12个限制基建省份之一,现在却要花近千亿修建这一工程。
其次是资金数目。宁夏公布的项目投资,2021年是358亿元,2022年增加到380亿元,2023年又大幅增加到480亿元,如今更是直接拔高到了915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时机。
黑山峡水利枢纽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并且早在1955年就已经获得批复,结果却一直拖延了70年。
而70年后,项目为什么又在近期加速?
这种种反常集中在一起,又预示着什么?
01
在三峡工程之前,“三峡”一直指代的是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一段奇峰峭壁当中的危险航道。
长江有三峡,黄河也有三峡。
黄河上游从甘肃兰州到宁夏中卫一段中的乌金峡、红山峡和黑山峡,被当地人合称为“鬼门三峡”。
而黄河上的“三峡工程”——黑山峡水利枢纽,甚至比长江三峡规划得还早。
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工作于1955年启动,而早在3年前,水利部、燃料工业部就提出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制定黄河规划。
1954年,中苏专家完成了对上游至入海口3500公里河道及相关支流的实地查勘,编制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其中就包括在如今的甘肃和宁夏省界上的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
当时的开发方案分成2段,甘肃境内的小观音建一座高坝,在宁夏境内的大柳树建一座低坝,2座大坝相距48公里。
1955年7月,《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被摆上了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桌面,并获得了审查通过。
可以说,黑山峡工程的前期工作是顺风顺水。
然而好景不长。
建造水库大坝的好处,无论是冲沙、防汛还是稳定灌溉,主要都是下游受益,而上游由于水位升高,可能淹没原来河边的大片良田,需要大规模拆迁,承受巨大损失。
按照甘肃当时的预计,该方案要淹没黑山峡以上21万亩的宝贵河谷水浇地,搬迁近10万人。
1954年,宁夏省并入了甘肃省。对于当时的甘肃来说,上下游都是自己的。
但是,到了1958年,宁夏重新成立了自治区,从甘肃分离了出去,黑山峡工程变成了“淹甘肃的地,调宁夏的水”。
1959年12月,宁夏提出了在境内大柳树建设一级高坝的开发意见,相比起原来的二级方案,可以多蓄几十亿立方米的水(蓄水量114亿立方米),更有利于宁夏境内的调水灌溉。
结果甘肃不干了。
如果从甘肃小观音高坝+宁夏大柳树低坝的二级方案,改成宁夏大柳树一级高坝,甘肃不仅境内的淹没范围没变,损失不减,还直接丧失了修建大坝带来的旅游和水电产业发展收益。
因此,甘肃和宁夏各说各话,各自请专业机构为自己调研背书,人大通过的规划也就搁置了几十年。
到了80年代,黄河上游宁蒙河段的年径流量急剧减少,泥沙快速堆积,调水调沙的急迫性上升,宁夏再次上书请求建设大柳树水利枢纽。与此同时,国家水利水电相关部门也在这个阶段开始了重新规划,并逐渐转向大柳树一级开发方案。
但是甘肃依然没有松口,不仅没有松口,还在2005年提出了一项四级开发方案,也就是在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大柳树各建4个低坝,理由是可以减少淹没耕地95.6%,减少移民93.8%,工程量和花钱也少。
但按照这个方案,黑山峡工程总蓄水量只有不到5亿立方米,除了发电之外,基本没有调水功能,也就失去了在这里修建水利枢纽的最大意义。
在此期间,宁夏一度提出,“由于工程库区淹没主要在甘肃,宁夏愿意从大局出发,通过土地置换,按界河方式与甘肃省联合开发建设,在产值计算、税收分配和移民安置上作出最大的让步”,但并未得到回应。
黑山峡工程的推进停滞了70年,争议时间之长,人力物力耗费之大,矛盾尖锐复杂程度和涉及面之广,在全国水电工程中都属罕见。
不过,事情在近年迎来了转机。
2020年7月,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治理工程被列入我国2020年至2022年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
2021年,甘肃态度出现大幅转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地质专家丁仲礼前往当地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最高层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
甘肃回应称,支持黑山峡河段开发前期论证,将积极配合做好前期工作,并主动建议要建蓄水位高程1380米的高坝大库,同时自行安置水库移民。
2022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公开招标,金额为3.66亿元。
仅过半年,甘肃、宁夏同步公布了关于“禁止在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及迁入人口”的通告等,按正常蓄水位1380米公布了淹没区。
工程驶入了快车道,并最终在今年公布方案。
那么,站在今天往回看,这个经历了规划、搁置、争执、辩论,过了70年也要修建的项目,到底有什么意义?
02
按照1954年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黑山峡水利枢纽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发电,其次才是防洪、调节下游用水。
根据当时的二级建设方案规划,小观音高坝的装机容量为150万千瓦,大柳树低坝为5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205万千瓦,而刚建国时全国的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
去年澎湃新闻的报道里就提到,两省争执不下造成了巨大浪费,30多年来仅发电量损失就已超过2000多亿千瓦时。
随着工程能力、水电技术的进步,在文章开头那份《2024年自治区本级重点前期工作项目投资计划》里,最新规划的装机容量提高到了260万千瓦。
不过,205万千瓦放在70年前是很大的发电量,260万千瓦在如今总装机容量26.2亿千瓦的中国已经不算什么,对于总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的宁夏而言也只是锦上添花。
事实上,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这项工程在黄河上游调水调沙,乃至整个西北水资源调配上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河上游径流量快速减少,宁蒙河段泥沙大量持续淤积,成为“地上悬河”并持续发育,严重威胁两岸生产生活,急需整治。
另一方面,同一河段还存在凌汛问题。宁蒙河段的黄河自南向北流,冬天北面河水结冰时,南方河水还在源源不断流动,推动冰凌堆积堵塞河道,水位暴涨,加剧了洪涝威胁。
自80年代以来,宁蒙河段7次决口,有6次是因为凌汛。
建设黑山峡工程,既可以通过定期蓄水放水制造急流,冲走下游淤积的泥沙,降低河床,也可以在冬季结冰期增加水流量避免结冰太快,以及在化冰期减小水流,避免将冰凌堆积在一起,改善凌汛现象。
这也是宁夏方面一级高坝方案近年来成为主流的原因。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
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反常”现象吗?
仅仅因为这些一直都存在的好处,似乎很难解释甘肃态度的突然变化,以及项目投资的翻倍增加。而这背后,或许是一项更巨大的工程。
自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已经完成从扬州向天津、从丹江口向北京输水的2条线路,根据最新消息,已经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76亿人,华北平原被抽空的地下水位也开始止跌回升。
或许有人知道,除了这2条线路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有1条“西线”,也就是打通上游分水岭,从长江上游调水,为黄河上游补水的方案。
虽然自2001年审查通过以来,西线工程迟迟未能进入下一阶段,但近年来也是呼声渐起。
2020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是超过10年后首个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明确意见,被视为工程加快推进的重要节点。
2023年,《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连通长江、黄河及西北内陆河水系,为黄河流域及河西走廊地区供水”的重要战略部署。
那么,黑山峡工程的种种“反常”,是不是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关?
是也不是。或者说,如果只看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那可以说是“格局小了”,在西线工程的基础上,中国还有一项更宏伟的规划。
南水北调主要补的是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的水,但中国缺水的地方不只这里,西北同样缺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7年,来自中科院、清华、北大、人大等17家单位的专家以及水利、地震领域5位院士组成的S4679课题组,提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红旗河”方案。
该方案干线起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沿青藏高原边缘穿横断山脉,向北一路经过长江各条支流上游,到达黄河上游,再从甘肃境内转向西北,通过进入河西走廊流入新疆,直到最西边的阿克苏河地区。
专家组还为“红旗河”设计了3条支线,分别是:通向宁夏、延安方向的“红延河”,通向内蒙古、北京方向的“漠北河”,以及通向新疆吐哈盆地的“春风河”。
这个工程跨越中国几乎所有水系、山脉、高原,其预计年调水量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其总长度6118公里,如果真能建成,相当于以全国之力,再挖了一条长江(6300公里)。
方案引起了大范围议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没必要”。
从过去中国的人口、经济、产业布局来看,确实如此,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西北地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正在上升。
众所周知,西北光照、风力资源极为优越,是中国新兴的新能源基地。12月奕辰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后,区域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2.1亿千瓦,占比超过50%,西北电网也成为我国首个新能源为发电装机主体电源的区域电网。
2023年,西北电网新能源投产规模创历史新高,已投近6000万千瓦,是过去3年的总和,装机占比和增速全国领先,发电占比超过欧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过,风光电的不稳定性会对电网造成沉重负担,必须配备大量储能。
如果向西线调水,富余的电力正好可以用来抽水运水,在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也可以用抽水蓄能水库储能。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十余年来,中国和亚欧大陆中心和西部国家的经贸往来持续加深,产业带向西北延伸的势头越发明显。如果能依托沿线的调水工程,发展出更多聚居和产业地带,势必能降低沿线相关基建成本和提高收益。
因此,“红旗河”的设想虽然遥远,却并非不可能。
而根据西北地区的地形,如果要从甘肃向西北引出一条自流人工河,那么就要在黄河进入宁夏平原之前进行高位蓄水。
最早的方案是利用甘肃临夏的刘家峡水库,但现在综合考虑甘肃宁夏的共同利益、黄河上游的调水用水等因素,黑山峡水利枢纽成了最好的选择。
如果这个方案能够落地,那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将第一个尝到甜头。
这个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大幅度改变中国自然生态格局和西北经济面貌的超级工程,可能才是甘肃态度转变的原因。届时,无论是从工程量还是区域经济的角度看,这个黄河上的“三峡工程”,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