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38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一个文明社会 能否容忍将孩子关进厕所(组图)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1570
帖子
321571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05: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08/27/13/fc4acb082btype_jpeg_size_1080_150_end.jpg"] { height: 200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08/27/16/f301de9af6type_png_size_698_126_end.jpg"] { height: 238.09523809524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08/27/7/1a181f2e32type_png_size_371_90_end.jpg"] { height: 333.33333333333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08/27/1/abae8f4838type_jpeg_size_1080_150_end.jpg"] { height: 200px;width:300px;} img[src="https://web.popo8.com/202408/27/1/54792e2147type_jpeg_size_1080_150_end.jpg"] { height: 200px;width:300px;}


今天,人们或许应当明确一个新的、或者说重拾一种旧的共识,即对儿童的容忍义务。 撰文丨青柳 8月26日,有网友发视频称:8月24日,从贵阳出发的一架飞机上,有两个大妈因为忍受不了一个1岁多的小女孩哭闹,直接把小女孩从奶奶身边带走,然后关到飞机厕所里教育。 而且网友还爆料,“录视频的大妈把她俩‘教育’小女孩这段的视频发布到网络,因为她觉得自己做了好事。目前,原视频已经被这位大妈删了。” 随后相关的航空公司也公开回应称,该儿童确实在哭闹,于是在其祖母的同意下,“两名旅客将儿童抱至洗手间教育”,而且事后儿童母亲也对两名旅客在机上提供协助的行为表示理解。 回应一出,似乎让事件的性质显得没有那么恶劣,毕竟家长知情也理解了。饶是如此,这件事也十足地荒诞——不知道如何教育的家长,让位于路人,由路人野蛮施教,在飞机上上演了关厕所的一幕,这太魔幻了。 但该受指责的,恐怕不只是事件中的当事人。当下一口一个叫着“熊孩子”的网民,烘托起来的一种“厌童”“仇童”氛围,恐怕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01 在这起事件里,这两位自认为“做了好事”的大妈已经被骂翻了。确实,这种所谓的“教育”实在是过于不人道,令人难以接受。 该儿童的爷爷奶奶,也遭受了网民的口诛笔伐。人们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心多大的家长,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陌生人? 而随着航空公司通报发布,另一个不可接受的角色也出现了,即孩子的母亲。在这种耸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之后,她居然“表示理解”。 两位陌生人,把自己的孩子抱进厕所极尽恐吓,还发视频炫耀,这些都已经被镜头所记录,这如何可以理解?正如有网友所说的,别说理解,追责、起诉都算轻的,家长居然如此情绪稳定? 再者说,难道这件事家长知情、理解就可以就此翻篇?这也未免太轻松了。在一个极为强调公共安全的飞机上,抱起别人的孩子野蛮施教,这如果出现突发状况如何应对?就算家长、大妈没有数,航空公司也觉得无所谓? 正像有网友说的:“神经,这事除了那个小女孩全部都神经。” 当然,人们也可以抱着善意,设身处地地想想,现场可能是什么状态? 面对孩子哭闹,这一对祖父母当时可能非常紧张。他们大概也知道,孩子哭闹很可能迎来周围人的指责,甚至也有可能因此被拍上网,成为一个“不负责的家长”,因而手足无措、焦虑万分。 而那两名“挺身而出”的大妈,也许是被吵得不耐烦了,或者急于当一回“英雄”,还大家一片清净,于是出手了。 他们的这种慌乱、不理智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被一种对儿童的“社会期待”所催出来的——儿童在公共场合,必须安静、礼貌,表现出素质,否则就会面临极为严厉的审视,被盯上“熊孩子”“熊家长”的标签,哪怕她才1岁多。


图/VCG 这就是目前生活的公共空间,对孩子的容忍度极低。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确实也存在所谓的“熊孩子”,“熊孩子”的行为也总是能成为新闻,博取不少的流量。 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不能忽视那些战战兢兢的家长。“不敢带孩子出门”,早已被一些家长挂在嘴边。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很多家长害怕遭受异样的眼光,恐惧巨大的社会压力,以及一不留神被拍下来直至挂上热搜。 所以,在这起事件里当事人固然离谱,但背后的某种社会现实和情绪却更值得深思。家长是紧张的,大妈是踊跃的,都在“不择手段”地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结果情急之下、弄巧成拙。 而这位母亲,在事后选择息事宁人。从保护女儿、平息事端的角度来说,这或许是个无奈的选择。仔细想想,在事件发生之初支持大妈的声音也不少,很多人们在支持严管“熊孩子”。在这种敏感的事项上,家长不纠缠,大概是个本能的反应。 02 客观来说,“熊孩子”当然有,那些失职的家长确实存在,这毋庸置疑。任何一个群体,都逃不过概率性的检视。 就像这两天,河南一网友发视频称,其女友在河南宝丰县万象天街一火锅店卫生间被一小男孩偷窥,结果该男孩母亲在证据面前不仅没有任何歉意,而且语出惊人:“我孩子又没有摸着碰着你,看看你怎么了?” 无论如何,人们都无法为这样的行为开脱。这种行为如果放到成年人身上,可能已经涉嫌犯罪,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是毫无疑问的。


图/视频截图 但这些事件林林总总,汇聚起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声势——你必须管好儿童,很多时候这已经无法做到精确区分,不管儿童的年纪、生理状况,而成为了一个普遍性规范。 这种粗糙,才是更大的问题。 就像此前有一位作家发微博称: 1岁半、1岁4个月、14个月的幼儿,太原出发。广播里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去车厢连接处。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只要回到座位,就被乘务员提醒去车厢连接处。 孩子才1岁多啊,家长有多少办法让孩子快速安静下来?不说帮忙就算了,结果想出的办法就是“你给我走远一点”,怎么了,买了票是不能坐吗? 我还记得一个新闻,一个1岁多的孩子在高铁上太吵,周围人呼吁管管,和家长吵了起来。最后家长只能撂下一句,“我管了,孩子不听!”“要不你来管!你把他弄死好了!” 说真的,我能理解他。我相信孩子吵闹的时候,最想孩子安静下来的绝对是家长,他们才是最近距离的那个。也许真的是“他人即地狱”吧,人们难以共情自己不曾有过的生命体验。 我还记得新闻上曾经有一个热搜,“00后整顿高铁熊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标题我总是难言滋味。 这像一个隐喻,“厌童”“仇童”的氛围,更像一种代际战争。那些还是孩子的年轻人,傲娇地表达对中年的不屑、对儿童的拒绝,在宣示一种自我意识,以及对公共空间和公共话语的主宰。


图/图虫创意 对于这个,我也没法评价。但是,最起码人们可以做到精确,可以做到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理和社会常识。 比如1岁孩子和7岁孩子是有区别的,儿童吵闹和打人骂人是有区别的,家长无能为力和坐视不管是有区别的,放纵儿童和关爱儿童也是有区别的。 而动辄一个“熊孩子”的标签,简化了多少语境,模糊了多少信息,放大了多少恶意,催生了多少戾气,又制造了多少对立。 这种粗糙的认知不好。孩子并不一样,人们不能把对个案的反感,投射到一个群体,甚至泛化成为一种对所有人孩子的道德要求。这一定会反复带来因为认知错位而产生冲突,制造社会紧张。 另外,这种“厌童”,可能也是一种欺软怕硬。在我看来,那些公共场合开着手机外放的中老年人同样讨厌,而且更加恶劣,因为他们应当知道规则。 但是,舆论上却没有多少人说设一个“老年车厢”“中年车厢”“大爷大妈车厢”。大概背后也藏着一种潜意识——他们知道孩子是弱小的,自己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包括话语上的声量。 03 面对儿童应当宽容和忍耐——这句话如今在互联网上可能非常不讨好,话一出口,可能就会迎来铺天盖地的反怼。 但这可能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在2011年,德国修改《联邦排放控制法》,免除了对6岁以下儿童噪声限制的规定,将日托中心、儿童户外游乐场地、球场等场所产生的儿童噪声排除出“有害环境”的范围。这个修改的意义,大概就是告诉人们,“你要忍着”。 毫无疑问,儿童友好、关爱儿童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共识,相信再“厌童”的人,都无法公然地否认这个常识。就在今年3月,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布,全国共有39个城市入选这一名单,善待儿童已经成了无可置疑的社会语境。 但是,这就像一个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矛盾。很多说“儿童友好”可以,但宽容隔壁的孩子不行;说“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可以,但相信“大逼斗”就是就对吵闹孩子最好的教育。宏大叙事都明白,但一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思维底色就显现出来了。 今天,人们或许应当明确一个新的、或者说重拾一种旧的共识,即对儿童的容忍义务。 这并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就像有学者说,“文明最早的标志,是一根愈合的股骨头”,因为这意味着同情,悲悯,慈善,共情,力所能及地照顾弱者,这些才是文明的标志。 面对儿童也是同样的。这毋庸说太多的道理,比如儿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云云,活在当下的很多人可能也不爱听。 但儿童就是弱者,这种弱不只是体能上的弱,也是心智上的,他们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就是更加好动活泼。这招人烦,但也是因为他们更弱小。


图/图虫创意 同情、容忍弱者,毫无疑问这才是文明。在这一点上如果还有疑问,那恐怕也没法说理了,如果凡事要在根子上的问题反复辩论,那社会演进的成本未免也太高了。 就像在开头这起事件中,这对老人可以不用那么慌张着急,周边的人也不用那么鲁莽、急于求成,甚至机组人员出面协调安抚,如果所有人都更加平静、从容一些,事件是不是就有另一副样貌? 如今很多人在讨论儿童议题的时候,都在渴望规训、追求秩序。对此,我想到卢梭在《爱弥儿》里的一段话: 在出生的时候,孩子就会啼哭;他的婴儿时期就是在啼哭中度过的。有时候,人们为了哄他,就轻轻地摇他两下,夸他几句;有时候,人们为了不许他吵闹,就吓他,就打他……折中的办法是没有的,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所以,他首先获得的观念,就是权势和奴役的观念。还不会说话,他就在支配人了;还不会行动,他就在服从人了。 人们迷恋快速地训好一个孩子,但是,温柔、宽容,或许才能让他长成一个人;才能让一个空间,从“丛林”变成“社会”。
Advertisements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