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十二星座”的敦煌石窟敦煌莫高窟第61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据“数字敦煌”网站显示,莫高窟第61窟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于十世纪中期所建的功德窟,宋代重修部分壁画。进入洞窟时,需要经过甬道,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炽盛光佛图》。两幅壁画内容基本一致,内容是“炽盛光佛经变”,佛教里的一个故事。
按照佛教说法,佛有成千上万种面孔。所谓“炽盛光佛”,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种变身,其身体能绽放炽烈的火焰,所以得名。
画面C位就是炽盛光佛,坐在在华丽的车上,身体放射出耀眼的火焰;外围簇拥着九曜星神;星神的上方彩云浮动,分布着一群手持笏板、头戴冠冕、身穿华服的神灵,这就是二十八星宿之神,也叫星官。还有十二个圆形的图案穿插其间,也这就是“十二星宫”或“十二星座”的形象。
甬道的南壁和北壁上的星宫保存得都不全,各有九幅,但是组合起来,十二宫都不缺。甬道南面墙上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图案明晰;北面墙上的双鱼宫、巨蟹宫和几近剥落双子宫,形状样式都与如今无异……而摩羯宫则稍有不同,从羊身鱼尾变成了龙首鱼身。
白羊座
敦煌壁画上的白羊座以常见的绵羊形象出现。中西方对于这个星座的形象描述没有差别。
金牛座
敦煌壁画上的金牛座以公牛的形象出现。作为比较常见的动物,中西方在描述上也没有区别。
双子座
敦煌壁画上的双子座以两个人的形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人的穿着是中国传统的右衽服饰,而非西方或少数民族服饰。
巨蟹座
敦煌壁画上的巨蟹座形象为一只写实风格的螃蟹。中国古人食用螃蟹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
狮子座
敦煌壁画上狮子座的形象值得注意——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的动物。最初正是通过丝绸之路把狮子从西域引入中国,后来融合了西方文明、佛教等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辟邪的瑞兽——狮。
室女(处女)座
敦煌壁画上的处女座以两名女子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星座文化中,处女座最早是以月神之女的形象诞生。在后来发展中以天女形象传入中国,因中国古代并没有天使的概念,所以天女形象中的翅膀就在传播过程中慢慢演变成了另一名女子,在这段时期里也被称为双女座。
天秤座
敦煌壁画上的天秤座形象为一架天平,而非中国古代民间常用的杆称。关于天平,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天平出土于埃及,距今已有约四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关于天平的记载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天蝎座
敦煌壁画上的天蝎座形象为一只蝎子。敦煌壁画中出现的生物均为写实风格绘制,东西方没有区别。
人马(射手)座
敦煌壁画上的射手座被绘制成一名手牵战马的猎人。区别于其他地区发现的射手座形象,敦煌壁画中并没有出现猎人骑马射箭的固有形象,十分少见。
摩羯座
由于西方神话中没有半羊半鱼的生物形象可以参考,于是印度采用了一种长有龙头和翅膀的大鱼的神话生物来描述这个星座,梵文名为Makara。中国最终也使用了这个形象,译为摩羯,也被称为磨竭或磨碣。后来发展成独特的文化造型——摩羯鱼,并多次出现在中国雕刻、绘画等文化作品中,如顾恺之《洛神赋图》等。
宝瓶(水瓶)座
敦煌壁画上水瓶座被绘制为一只插有莲花的花瓶。花瓶为中式风格,同时绘制了一朵佛教经典元素的莲花。
双鱼座
敦煌壁画上双鱼座的形象是两条鲤鱼。两条鱼的头尾朝向一致,并没有采取头尾相接的画法。
看完这些图,你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
先说熟悉,这些“星座”图案,出自千百年前,但是跟我们熟悉的现代版本基本对的上。再说陌生,从这几张图像里,我们看不出太多的洋味儿,相反,它们“很国潮”“很中式”。
对此,有网友提问:十二星座到底起源于西方还是中国?
十二星座与古巴比伦
有网友认为:黄道十二宫星座和希腊神话有关系,起源于古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先发明的黄道十二宫,后来传入希腊,并与希腊神话相结合。
古巴比伦人根据对星体运行轨迹的观察,划分出黄道十二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初的十二星座。
公元前687年的天文学泥板文献《犁星》中已提到后世所有的十二星座。后来,古希腊人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从两河流域地区引入了古巴比伦的历法系统和天文观念,并以古希腊神话为基础重新演绎了黄道十二宫,形成了今天的十二星座。随后,这些星座随着希腊人的向东扩张传入了古印度。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的星座体系
还有网友认为:十二星座可能跟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八星宿有关?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星座体系,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中可见的星星群分为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或“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有不同的含义和象意。
比如周朝初期的《周礼》中已经有二十八宿的部分宿名;战国《吕氏春秋》中第一次写出了二十八星宿的全部名称。
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后来就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这些星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以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领域。每个星宿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传入中国
也有网友认为:“十二星座”从希腊传入印度,为印度佛教所吸收,最后嵌套在佛经中传入中国。所以,在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中时常出现星座,比如,上述的敦煌壁画、还有宋代的陀罗尼经被等。
在公元6世纪时,十二星座随着佛经从印度来到中国。隋朝开皇初年,有一位僧人叫耶连提耶舍,他翻译了《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在经文里就有这么一段话:
是九月时,射神主当;
十月时,磨竭之神主当其月;
十一月,水器之神主当其月;
十二月,天鱼之神主当其月;
正月时,特羊之神主当其月;
二月时,特牛之神主当其月;
是三月时,双鸟之神主当其月;
四月时,蟹神主当其月;
此五月时,师子之神主当其月;
此六月时,天女之神主当其月;
是七月时,秤量之神主当其月,
八月时,蝎神主当其月。
这大概是十二星座在中国的第一个翻译版本。白羊叫特羊,金牛译为特牛,双子座叫双鸟座。后来唐朝出现过好几个译本,不过在星座译名有一些出入。
唐代引进的佛经《大随求陀罗尼经》,其宋代印刷刻本中出现了十二星座的图像。
在下面这张图上,有一部分图像,还保留着外来的模样,比如“天秤”,是西式的天平;“摩羯”,是鳄鱼头鱼身,这是古印度对古希腊“羊头鱼身”改造后的形象。
《大随求陀罗尼经》里的“十二星宫”。北宋景德二年(1005)刊刻,苏州博物馆藏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星座的形象“很中国”。比如“双子宫”,并不是古希腊版的双胞胎,而是一男一女,穿着打扮是中原人的服饰。
再比如“射手宫”,又叫“人马宫”,用弓箭来表示,这大约就是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人对“射手”的一种转译。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十二星宫”正在经历从异域风格到中国风格的过渡。
张世卿墓室“十二星宫”,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出土,地道艺术加注
似曾相识的“十二星次”
部分网友表示:我国古代其实有自己版本的“十二星座”,叫“十二星次”。
十二星次的说法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的位置。
起初,二十八星宿是对整个夜空星野的划分,而黄道十二宫(十二星座)为了确定黄道坐标而建立的。这涉及到浑天仪的发展。
浑仪整体形制多有类同,均为多个同心环交互重叠,中间则有一个被称为窥管的管装物,贯穿球体直径,可以多方向转动,用以瞄准观测目标——如果没有这个设置,则不能被称为浑仪。一行和尚和梁令瓒所制黄道游仪,是诸多浑仪之一。
黄道十二宫是基于浑天仪建立起来的,也就是随着天文观测精度的提高而出现的。
正因为如此,两汉以前的文献中是见不到黄道十二宫的。两汉之后,随着浑天仪的黄道环建立,黄道十二宫逐渐成熟。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它们是按赤道经度等分的,并和二十四节气相联系。各星次起点在星空间的位置,因受岁差影响而不断改变。
到了唐代,黄道十二宫的名称逐渐确定下来,此后经过宋人微调,逐渐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黄道十二宫。
明末,欧洲天文学传入后,就以十二星次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名称,如称“摩羯宫”为“星纪宫”等。十二星次在星占术中,也被用作分野的一种天空区划系统。
综合: 国家人文历史、齐鲁壹点、川观新闻、数字敦煌、人民文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