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年轻人拥抱二手生活时,最奇妙的是,他们也进入了循环经济、以旧换新的经济大趋势之中。
撰文丨艾川
最近,央视多次报道二手消费领域。年轻人买卖二手产品尤其电子消费品,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为何二手生活备受关注,年轻消费者又为何热衷于此呢?
这两年,无论年轻人过得开心不开心,他们自得其乐地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新潮生活方式:
断舍离、极简主义、薅羊毛、反向消费、“豆瓣抠门小组”、佛系、躺平、特种兵旅游、反向旅游、文博热、露营、city walk、禅修、搭子社交、精致穷、自带主义、县飘、鹤岗买房……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创新大多都与消费有关。任外界风云变幻莫测,年轻人主打一个我行我素。
“循环经济”刚露尖尖角,在年轻人的语境里,一本正经的“循环经济”与“以旧换新”也可以被“翻译”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二手生活”,这四个字似乎和他们更为贴近。
01
根据一项业内权威报告:2020年,国内二手消费市场规模就已突破万亿;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有望突破3万亿元。
在这动辄两三万亿的市场中,年轻人的占比甚至超越了半边天。
根据二手电商交易平台转转公布的数据:76%的用户都是90后。
万物皆可二手,“二手生活”为什么在年轻人中风行一时?
这里试着探讨几点原因。
其一,性价比。
关于消费,近两年年轻人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是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
如同“反向消费”一样,“二手生活”倡导的是一种更理性的消费观,年轻人热爱生活,注重生活品质,但拒绝被纯粹的消费主义绑架。
图/CFP
其二,更新换代。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们并不把一件商品视作“长期陪伴品”,尤其是手机,可能用个一两年就更新换代了。旧手机拿到转转、闲鱼、多抓鱼这样的平台去卖掉,不仅可以筹集一部分换机资金,也可以避免让自己家里“机满为患”。
而对于那些预算更为有限的年轻消费者,他们也有更新换代、享受新产品的消费欲望,通过买卖二手,他们也可以实现愿望。
钱多钱少,皆可二手生活。
其三,价值观。
二手生活固然是一种消费方式,但也是一种价值观。有意思的是,万物皆可二手,与极简主义、断舍离、共享消费、反向消费等等在精神内核上是相同的。
崇尚二手生活的年轻人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循环就是共享,循环就是环保,循环就是极简,循环就是断舍离。
02
作为一种“更有性价比”的生活方式,二手生活为何此前在国内不温不火呢?为什么一直等到今天,才在年轻人的推动下才横空出世呢?
这与经济周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在发达国家,“二手生活”早已蔚然成风。
在节假日,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将自家闲置的用品放到自家车库门口,这也就是著名的“Garage Sale”;在Facebook上,也有专门的旧货频道,推荐附近的二手售卖信息。
在这其中,信任与约定俗成的二手交易机制,正是发达国家二手交易盛行的重要底层逻辑。
而在中国,长久以来,我们虽然一直都有线下二手交易市场,但因为种种原因,此前二手市场发展不成熟完善。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线下二手市场为代表的传统二手交易渠道,在质量以及价格形成的透明度上有很大欠缺,并没有获得国内普通公众的信任。
连最基础的“信任”与“透明“都缺失了,又何谈发展呢?
在国内,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线下二手电子产品交易一条街,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华强北是其中翘楚,但就和古玩市场一样,“不懂行”的人不一定敢去这些地方交易,似乎总有一个坑等着你。
▲华强北的数码商城(图/视频截图)
北上广深的中产社区时有跳蚤市集,我们只能依靠“邻里关系”来解决这个信任缺失的问题,但二手交易在社区内部的“内循环”,又极大限制了流通性,你可以不在乎价钱地卖给邻居一个乐高,但你怎么把二手手机卖给邻居呢?
邻居也不一定敢买呀。
在中国,深入肌理的二手生活,是难以依托于传统二手交易市场产生的。
二手电商交易平台应运而生。
作为第一代网络原住民,中国年轻人与二手电商交易平台一起,正在实现“二手生活”的弯道超车。
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线下二手交易机制没有发达国家成熟和完善,反而刺激了线上的发展。
这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吧。
这个市场空白是空前巨大的。
以手机为例,有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产生废旧手机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存量已超过20亿部。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二次甚至三次使用价值。
这部分二手手机如果能流通起来,物尽其用,就是“商品”;流通不起来,就是电子垃圾。
但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调查,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
闲置原因与以上提到过的“信任”与“透明”息息相关:二手手机的价值评估标准尚未形成明确体系,回收价格普遍未能达到消费者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者的回收意愿。
以此而言,1.0版二手电商交易平台正在扮演破局者的角色,初步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最介意的“信任”和“透明”问题。
03
但用着用着,很多年轻人发现,1.0版的二手电商交易平台也不是完美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
平台有平台的优势,交易透明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但信任缺失这个痛点只解决了一半。
1.0版的二手电商交易平台,就是提供了一个撮合机制,做交易的还是买家和卖家。这当然极大的提升的了交易效率和自由度,但只要还是“人”和“人”做交易,也就是C2C,始终就无法完全消弭信任问题。
也因此,有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线上二手,C2C,纯靠运气,看买卖双方的靠谱度。
尤其对买家而言,尽管卖家提供了照片和各种产品描述,但谁来确保这个描述的精确性呢?有了平台,固然上当受骗的情况能一定程度解决,仍然存在“卖家秀”高于“买家秀”的差距问题。
何况,卖家总担心自己卖便宜了,买家总发愁自己买贵了。更别说买家担心上当受骗和卖家担心到手刀等问题。
缺乏一个第三方的“权威”公允价值,这也同样会限制普通人参与二手生活的热情,尤其是高附加值消费品的再次循环流转。
这些也就罢了,更现实的“威胁”是:还是以手机为例,消费者担忧信息泄露,由于手机是个人隐私信息的重要载体,即使执行了格式化或重置操作,仍有可能残留部分隐私数据。
只要是自然人之间的二手交易,以上的痛点总是挥之不去。
▲转转工作人员上门收二手手机(图/网络)
越是年轻人,越是经常使用二手电商交易平台的年轻人,对这些待解决的痛点就越清楚。在他们的“压力”之下,二手电商交易平台正在飞速自我进化中。
所谓压力,就是谁进化得越快,年轻人就用谁。
这是一种再经典不过的市场自发秩序。年轻人有这个需求,有这个痛点,就有市场主体站出来承接。
2.0版的二手电商交易平台就这么出现了。
比如,多抓鱼的二手图书交易,就是由多抓鱼官方以一个动态的“公允收购价格”,将二手图书从卖家那里统一回收回去,再以一个动态的“公允售卖价格”,将二手图书向买家出售。
也就是说,平台还是平台,但也不仅仅是平台了。
除了统一回收,还有增值服务。以转转为例,平台首先会针对图书的品相如外观、页面、装订、注释标记、版本年份等进行人工审核;品相判定完成后,还会进行去污、消毒、修补等方面的清洁工作。
打个比方,你买二手书时,不用特别担心这本书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瑕疵,你能发现的,以及发现不了的,平台都帮你发现了,而且都体现到了最后的价格里。
更明显的例子,是转转的二手电子产品交易。
7月初,央视新闻一则关于二手旧手机的报道显示,卖家可以使用转转的上门回收服务,预约工程师上门,当面进行验机,认可评估后自愿交易,钱款当面结清。
这就解决了公允收购价格的问题,卖家既不用再去操心卖低还是卖高的问题;也解决了沟通成本的问题,不用一直盯着手机,忙着和各路买家线上接洽、砍价,乃至互撕。
同时,这还解决了隐私泄露问题。转转的一大服务承诺是:帮卖家把手机信息“弄干净”,确保不会有隐私泄露出去。
而对买家而言呢?这个手机在卖给平台后,平台会再次出售。
首先是省钱。一位消费者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一部9成9新的二手手机,可以比新机便宜30%。
并且,这个“9成9”,不是网上自然人卖家自己定义的,而是得到转转背书的,这也是“公允”的质量评估体系。
当二手手机买家的交易对象从自然人变成了平台,能够更大程度解决信任问题。
同时,这类2.0版的二手交易平台与其服务模式,又正在逐步从线上反向扩展到线下,方便更多年轻人。
图/网络
以转转为例,他们在国内有超过550家线下门店,主营二手电子产品。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更让人信任的交易呢?
每4个转转用户,就有3个90后;今年前5个月,转转回收的电子产品数量同比增长了44%。
这就是年轻人的一种用脚投票。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二手生活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勃发旺盛的核心原因。
当然,还有大势。
当年轻人拥抱二手生活时,最奇妙的是,他们也进入了循环经济、以旧换新的经济大趋势之中。
循环经济,用经济学术语解释起来很复杂,也有些拗口,但站在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角度,你把一个闲置的旧手机卖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任它成为给环境造成负担的电子垃圾,这就叫循环经济,是利己、利他,也利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天生万物,万物相生。
把最潮的生活方式在不期然间活成了国家的“大政方针”,活成了全社会的共同福祉,活成了天地共生滋养万物,这真是太奇幻、太到位了。
沈从文有一段话特别适合二手生活与循环经济:
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