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段时间,被称为“寒门贵人”的张雪峰在直播间开售了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套餐,火爆程度出乎意料,网上盛传其创下“三小时入账两亿”的惊人纪录。虽然张雪峰本人辟谣了这个惊人数额,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一窥利用信息差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曾经参加过高考,并在填报志愿时不小心“入坑”的过来人,我的经验是:很多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相信生来天之骄子,C9任意挑,北上广随便去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应该和当年的我一样:
成绩其实还算不错,但因为填报志愿前,没有做好信息搜集,一不小心就会“入坑”。当年,我就去了一所被网友们调侃为“985守门员”、“985最底线”的学校,报的专业是一个比“生化环材”更天坑的大类下面一个小小的交叉学科。
我们宿舍6个姐妹,有人因为冲击C9失败被调剂,有人图母校985的名头,有人看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本校另一个王牌专业,有人很单纯就是中学时哪门功课学得好,大学就报相关的专业,总之,五花八门的原因让我们在那里聚首。
待我们一点点身处其中,一点点填平原本在填报志愿时就该填平的信息差后,时间来到了2008年,我们毕业了,其中,2个在本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业,1个被生源地定向培养,先到南方一所级别更高的985学校深造,后回家乡工作。
剩下3个就业的,基本靠自力更生,其中2个去了北京,我则跟着男朋友去了山东。
而我们的毕业校友们,女生主要基本考研,男生主要就业,算是我们这种艰苦专业的特色,倒不是女生不能吃苦,而是来校招的、对口的用人单位太怜香惜玉,实在舍不得让我们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遭罪。
15年弹指一挥间,我们舍友6个如今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看学校排名还是地理位置?
我们6人中,生涯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舍长,本科期间她因深度参与社团组织管理,发现比起技术,自己更适合走管理路线,所以实习的时候,非HR岗位不去。
后来,等真的去做了,才发现其作为企业支持性岗位,实际工作受很多业务部门的掣肘,发展空间其实有限,毕业后转身就去做了猎头。
而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小姑娘要hold住一群“人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了放松身心,她得空时就去一些NGO组织做志愿服务,结果越服务越发现社会学、法学这类人文学科才是真爱,所以一狠心又全职去做了NGO。
NGO那种组织吧,收入真不高,从业者的学历倒都不是盖的,舍长被戳到了软肋,戳疼了,更狠心地逼了自己一把,脱产一段时间,考了国外的MPA。
MPA毕业归国后,她有机会去跨国咨询公司,去500强外企做一些高端岗位,结果你猜怎么着?本科专业课程训练出来的系统思维,让她在一众文科背景的同僚中还是一个挺特别的存在。
后来机缘巧合,有幸入了时下大热的碳中和的门,从此又走向一个新的世界,有时候她都恍惚,如果毕业时没有放弃本科专业,现在会不会锦上添花。
看到了么?当我们把时间线拉的足够长,所谓的天坑未必就填不平,所谓的热门未必就不会遇冷,所以18、9岁的年纪,真的没必要过于纠结,能从专业课本里学到什么。
反而是专业课程体系教给你的思维方式,大学所在的位置,你每天耳濡目染的环境,深深地影响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会遇到什么人,有什么样的因缘际会。
舍长虽然恍惚,却也清楚,假如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去到北京,以当时我们学校的位置和学校给自己的定位,她无论如何是碰不到如今这个机遇的。
同样的体悟,6人中,学习最棒,获得了保研资格,后来回到家乡体制内的慧慧也有。
很多研究机构遴选信息知道的太晚,加上鲜有考公名师愿意到小地方开班(当时还不流行网课),所以纵然本硕985,纵然实操能力一流,毕业时也错过了不少更能实现专业价值的岗位,最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回到家乡的职业院校教书。
无独有偶,这些年我也遇到过一些业内顶级跨国公司的前辈,或者体制内相关审批部门的领导,聊到母校,大家的一致意见:你们学校的实力有目共睹,就是地方太偏,招聘的时候过不去,也没有人主动联系我们。
很扎心有没有?更扎心的是,同学中的大部分人,当初看招生简章,电话号码留的是省会城市的区号,以为学校就在省城边上,结果没想到是离城区上百公里,需要坐火车的那种省城边上。
所以每当看到知乎上那些迷茫中的孩子们提问,选大学还是选专业,选城市还是选学校,选热门还是选热爱,我只想说,分数有得选的时候,先选一个有人气的地方再来和其他指标排列组合吧。
明晰专业的地域限制
要说6人中,生涯最为顺遂,如今工作和生活大体能兼顾的,还数来自边穷地区的秀。
特殊的民族信仰,注定秀在外生活会有诸多不便,所以她从一开始就特别笃定,男朋友要找同一个民族的老乡,考研要考生源地定向培养,工作也自然不用多想,生源地早已经给安排好了,省会城市,自治区某直属研究所。
因为自始至终她是那个确定的,所以所有家庭事务都可以围绕她来筹谋,大到生孩子的节奏,小到家庭的住址,虽然多年和老公两地分离,丧偶式育儿育了两个娃,但并不影响其发SCI,卷科技进步奖。
反观6人中,同样研究生毕业,同样从校园恋爱走进婚姻的小崔,因为另一半回到本省,并且签了体制内,所以她主动奔赴“他乡”,成了那个需要主动去变通的人:
跨省进体制内无门,所以找了个总部在另一半所在城市、专业对口的家族企业的科研岗,为了支持一线业务,大部分时间需要出差,但冲着每个月为数不多的几天相聚,她接受;
结了婚生了娃,上司念她劳苦功高,召回总部,要其独自运维配方实验室,她干得有声有色;
但后来生了个二胎,最欣赏她的上司离职了,新的上司为了给老板的亲戚——和小崔差不多学历背景的新人开路,在明知其有娃嗷嗷待哺的情况下,打发她继续驻外,小崔心有不忿,加上长辈无力看孩子,遂回家全职带娃。
全职三年,疫情三年,归来时原来的行业早已变了天,好在老公比较争气,私活忙不过来,就注册了一工作室,现在她丢下自己为之努力了多年的专业,一边带娃一边帮老公打理工作室。
表面上看,是体制内外的差别,造成了秀和小崔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业走向,深层次的原因,是专业和地域的适配性太差,是跨省进体制内各种无法拿到台面上说的难。
所以关于专业与你毕业后工作地点的关系,张雪峰老师讲的好:如果打定主意要建设家乡,医学、农学、师范、艺术类专业就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本省上学,本省上岸,再合适不过,再不济先考察清楚家乡的产业结构,读个相关专业,就是体制外就业,回去后也不至于空有一腔热情。
如果想出去闯一闯,工学类就业面广,在成绩许可的范围内,找个专业排名最好的学校,适配性高,毕业后不至于在工作和感情间两难。
如果立志要在大城市打拼,还学的是文科,那就首先看城市,其次看学校,最后看专业排名,肯定差不了。
摒弃决战思维
拥抱量化思维
记得当年毕业时,恰逢汶川地震,接着经融危机山雨欲来,有考研上岸的同学问我,直接参加工作,你不害怕么?
我那时的回答特豪迈,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怕什么,危机它总会过去,经历短暂的阵痛,人生总会细水长流,归于平静,现在回头再看,到底是我轻慢这个时代了。
6人中,学习最认真、工作最稳扎稳打的娇,从文员干起,到助理,到专员,到主管,再到人力部门老大,行业从农业干到互联网硬件业,一东北大妞用15年时间,转身成为有家有业的新北京人,一路风雨兼程,35岁以后,是时候考虑work-life balance了对不对?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行业震动,去年以来,各种劳资纠纷层出不穷,身为人力老大的她实在身心俱疲,辞了,现在正在努力适应一个全新的行业。
6人中,最不走寻常路的我,走了最多的弯路,一个回到家乡原本大有可为的专业,去到山东,却毫无卵用,只好中途舍弃,转而闷头扎进那些当下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里。
我立志是要自由自在干个体的,所以辗转去了一小品类家电制造业的营销部门,广告、活动、招商......大部分能冷眼旁观个体户生存现状的岗位,我几乎轮了个遍,也几乎走遍了山东所有的地市。
得过奖,拿过高额提成,奈何后来公司上市运作失败,资金链断裂,整个营销团队顷刻间作鸟兽散。
我的上司们,很多真的转型为代理商(个体户),我的下属,大部分去了当时蒸蒸日上的家居建材业,我,又是那个最不着调的,gap了一年,跑去办了三件人生大事:买房、结婚,生娃。
完了数数手头的现金,发现真的没有干个体户的本钱,所以只好在另一半的家乡,房子所在的城市,找了间小公司,一个上学时的专业大类下面的技术类岗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外不?惊喜不?
意外是有的,惊喜却谈不上,因为小地方,小公司能给你的平台就那么大,后来历经艰辛,陪公司经历连续3年的亏损,拿到了印着我名字的知识产权,但也不过只分到名义上的合伙人。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后来跌跌撞撞,我遇见了亲爱的你们,干好本职工作之余,为平台陆陆续续写了2年的故事,灵魂是真的自由自在了,但人生的边界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所以你看,人到中年,最大的危机,哪里是什么可能性的消失,因为生活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人生实在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真正害怕的,是稍稍打了个盹,就掉进那个往下坠的可能性。
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是骗人的,人生哪里有什么一考定终身,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研究生就好了,结了婚就好了,人生有的只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
看透这一层,摒弃掉决战思维,不再介意某一场具体考试的输赢,不再执着于某一个时间节点的华丽转身,转而拥抱量化思维,尽力用更低的成本,提高每一场考试的分数,尽力用更小的代价,让从生到死这条曲线的大体平稳上扬就好。
毕竟,一路开挂的是爽文,曲折迂回的才是人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