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年轻的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
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前往山西五台山 寻找他们在敦煌壁画中看到的唐代寺庙 大佛光之寺 ▽敦煌壁画第61窟中的五台山全图,你找见佛光寺了吗?| 摄影师@孙志军,请横屏观看 为什么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组织人马翻越重山 去寻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寺庙呢 因为自营造学社成立至此 还没有发现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存世 甚至在此之前有日本建筑学者断言 “中国大地已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目睹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 为此他们不惜付出艰辛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以驴骡代车轮 数次奔走于太行山间 ▽1934、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在山西省考察路线| 制图@陈志浩&张靖/可视化星球 幸运的是 他们不但找到了这个 隐秘在五台山台外的唐代寺庙 ▽五台山地形及佛光寺位置图,五台山由五座山峰合围起来的盆地而得名,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还在它东面的台地上发现了 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 梁思成兴奋地将其称为 “中国第一国宝” 甚至后来有人称其为 “中国木构建筑的活标本” ▽佛光寺建筑全景,东大殿为最上方两颗古松遮挡的建筑,使得大殿隐于山林之间,难见真容| 摄影师@杨国军 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建筑 身上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为什么能相继被人们赋予如此殊荣 让我们将它进行解剖 一窥究竟 ▽佛光寺大殿木结构透视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大气唐韵 佛光寺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北魏 (据《古清凉传》载:五台山佛教寺院达300多所) 可见当时五台山佛教之兴盛 不幸的是唐武宗时期大举灭法 五台山佛教寺庙被大量摧毁 佛光寺也未能躲过这次灭佛浪潮 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由长安城里的富贵女子宁公遇出资 在佛光寺内东面的台地上 兴建一座木结构大殿 ▽长安贵妇宁公遇塑像| 摄影师@贾玥 直到今天 这座大殿仍完好保留了1100年前的样子 并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 唐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 大殿自上而下 由内而外 都透露着唐代木构建筑的气息 ▽佛光寺木结构分解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从外部看起来 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了建筑的一半 硕大的屋檐像振翅欲飞的大鸟 粗犷有力 ▽佛光寺大殿屋顶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为了支撑这巨大的重量 屋顶由内部的木质屋架承托而起 屋架由梁栿(fú)、槫(tuán)子、椽子、望板 等共同组成 它们的作用不光是用来承接来自屋顶的重量 还是支撑屋顶飘逸造型的内部架构 ▽佛光寺大殿屋顶木架图解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粗犷的屋顶之下 是设计极为严谨的木结构铺作层 铺作又称斗栱 斗栱分内外两圈排列 内圈的斗栱被称为内槽斗栱 外圈的则被称为外檐斗栱 ▽佛光寺大殿外檐斗栱和内槽斗栱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其中外檐共用到三种斗拱 分别为: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 ▽佛光寺大殿外檐斗拱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些斗栱用材健硕、结构清晰 整体衔接简洁明了 ▽佛光寺大殿外檐柱头斗拱搭建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斗拱 唐代的斗拱看起来雄宏壮大 站在屋檐下仰望 如一棵参天大树 遮天蔽日 ▽佛光寺外檐转角斗拱| 摄影师@苏李欢 斗栱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独特构件 在结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斗拱承上启下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它将来自屋顶的重量汇聚在一起 传导给铺作层下方的柱子 ▽铺作层与柱子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柱子同样分内外两圈排列 它们由平均高达5m 直径约0.5m的圆木 组成共计36根柱子的柱网 柱子头部有梁架相连接 使柱网形成“回”字形 ▽佛光寺柱网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全部木结构的重量 最终都由柱子传递给柱础 佛光寺大殿共用到三种柱础 分别为外檐前柱凸出地面的覆盆莲花柱础 内槽的地下变质岩柱础和其余的方形石质柱础 石质的柱础不但是柱子与台基的衔接物 还能防止木柱受潮变朽 ▽佛光寺大殿柱础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由屋架、梁枋、斗栱、柱网、柱础 共同组成的大殿结构 它们相互咬合衔接 姿态矫健 井然有序 ▽佛光寺大殿木结构搭建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每当强大的外力来袭 木结构的各节点都会通过活动位移 以“柔功”来消化刚力 使建筑结构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佛光寺大殿解剖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远远望去 大殿显得大气、内敛、稳重 再没有一件实物 可以把唐代建筑的气质 表现得如此到位了 ▽佛光寺大殿鸟瞰|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繁华依旧 与粗犷的外表形成对比的 是大殿内部丰富多元的艺术珍品 殿内保存有唐代塑像35尊、明代塑像296尊 它们神态各异、气势磅礴 此外还有唐代壁画60多平方米 各时期题记、碑刻、经幢等 ▽佛光寺大殿内佛坛上的唐代塑像| 图片源自@VCG,横屏观看,更有气势 除此之外 大殿外部分布有 北齐、金、明、清 等不同时期的建筑物 它们共同组成了佛光寺的建筑布局 从空中俯瞰 佛光寺如同一个袖珍版古建筑博物馆 将不同时期的建筑囊括其中 ▽佛光寺建筑布局图解| 摄影师@杨国军,标注@张靖/可视化星球 佛光寺东大殿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体量最大 且未经改动的殿堂式木构建筑 它不但显现了 唐时期国力的空前强大 社会的稳定和宗教的繁荣 还展现了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高峰 佛光寺大殿之于中国建筑 就如同帕特农神庙之于西方建筑 在中国建筑史上 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孤独幸存 在长达数千年的营造探索中 中国建筑文化几经盛衰 它们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浪花 浸没了亚州东部广袤的土地 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诸多地区 它们有的盛极一时 有的刚出世便付之一炬 有的则被反复改建,难寻最初的模样 唯有寥寥数个得以幸存 ▽学界较认同的中国仅存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均位于山西省,注:天台庵已被证实为五代建筑| 制图@陈志浩&张靖/可视化星球 佛光寺东大殿 只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沧海一粟 却成为留存至今的孤例 它记载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外观造型和结构做法 成为后世认识和研究唐代建筑 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它传递的 是中国人独特的营造观念 它们所代表的 是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的探索精神 这种精神历尽磨难 越发坚韧 -End- 创作团队 撰稿 制图| 张靖 地图| 陈志浩 图片| 谢禹涵 审校| 李张子薇 审稿专家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 张荣 说 明: 1.本文模型制作主要参考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一书中的测量数据,因本文以建筑结构讲解为主,因此模型中细节尺度不与实际精确对应。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 2: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 3: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五台山佛光寺》文物出版社,2010年 4:祁伟成|《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文物出版社,2012年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6:宋 李诫|《营造法式》 原标题:《拆开“中国第一国宝”,你会看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