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姐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个纪录片,可以说是感慨万千… 纪录片是 BBC 做的,主题其实非常普通:叙利亚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摄制组就跟着叙利亚一所男校和一所女校的师生,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 ![]() 也就是说,这是内战前叙利亚最后的和平时光。纪录片里面的男男女女,无不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大大的眼睛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他们现在应该都已经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了——内战之后残存的社会。 ![]() 活动的影像就像是一段已经尘封的时空,记述这最后的和平,以及人们对不存在的未来的想象。 ![]() 并且,同学们对于头巾并没有很大的敏感度,戴不戴头巾纯属个人选择,而不是一种政治或者宗教的立场。 ![]() ![]() 当时是开学第一天,学校老师的首要艰巨任务是排课表。因为很多老师都要去别的地方赚外快,大家日程都不统一,很难安排。最后,女校长召集来了全部老师,大骂所有人 " 现在开始不是民主了,我就是独裁者,你们要是不喜欢可以去告我 " ![]() ![]() 顺带一提,下图是参选学生干部的女生们,可以看到不戴头巾的女生占了大多数。 ![]() ![]() ![]() 当然从现在的角度看,纪录片里的世界也有潜藏的危机。 大家知道战前的叙利亚是一个世俗社会。阿萨德总统的妻子就从来不戴头巾,以一个现代女性的形象示人,表达叙利亚现代化的决心。 ![]() 在女校中,你其实很能感觉到这股世俗与宗教对抗的意味,已经越来越浓。 女子学校有一个女生是从宗教学校转学过来的。因为马上就要学业考试了,她想要上 " 正常 " 的学校来确保自己普通科目成绩达标。她来到这所世俗学校之后,当然是一直坚持带着头巾。 女校长虽然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可以看得出,她是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被头巾所束缚。她组织了讨论会,问学生觉不觉得叙利亚的传统与现在国际化的社会不相符。尤其是头巾,大家可以在不束缚自己穿着的情况下维持自己的信仰 ![]() 新来的女学生顶撞了女校长,她说戴头巾是有信仰的表现,你不能自称是穆斯林,却不服从伊斯兰的教导。一个不戴头巾的女生就容易受到骚扰。 ![]() 女校长后来在办公室里和记者吐槽:最近十几年,戴头巾的女生越来越多了。在 30 年前她上学的时候,班里的女生没有一个是戴头巾的。 " 到底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 ![]() 几百万的伊拉克人流落成为难民,来到叙利亚找生活。而叙利亚的学校,也张开双臂接纳了这些阿拉伯兄弟们,让这些难民的孩子好歹有地方可以上学。 Yousef 就是难民的孩子,非常喜欢足球。跟着家人流落到了叙利亚,刚刚开始自己在叙利亚学校的生活。 ![]() ![]() ![]() ![]() 纪录片定格在了 2011 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接下来的故事。大马士革后来遭受了叛军与政府军的剧烈交火,各种空袭、汽油弹。 ![]() 现代社会的一大好处,就是记录变得简单方便。在各大视频网站上,你依然能看到内战前叙利亚的优美景色。古迹和海滩,沙漠和城市。这里不是天堂,但至少有包容和多元,有乐观与和平。 ![]() 纪录片里面的人们,都过着当时自己觉得非常平常,乃至枯燥的日子。爷爷奶奶们想着斋月结束之后给孙女们做什么好吃的,小商贩们想着怎么讹游客的钱,学生们则抱怨着又要穿校服了。生活气息让人觉得他们的世界与我们没什么不同。 谁都不会预见到,这种平淡,在今天的叙利亚也已经成为了奢侈。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曾经这样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 " 我从来没有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几年更热爱我们那片古老的土地,从来没有比那个时候更希望欧洲的统一,从来没有比那个时候更相信欧洲的前途,因为我们都以为已看到了新的曙光。但实际上,燃烧世界的战火已在临近,火光已经出现。" 变化来临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的生活将会一成不变。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Dxznlkm6Y&feature=youtu.be 听说 把【报姐】设置为 ☆星标☆ 更容易抢到 C 位哦 ~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