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肖岩 侯健羽 青木 丁雨晴 柳玉鹏】" 从反种族主义到文化战争,美国的这场运动已变了味。" 美国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全美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已持续了三周,并开始向纵深发展——一些 " 涉嫌 " 美化种族主义或警察暴力的文艺作品下架,与殖民历史有关的人物雕像被砸,高校及研究机构不少人因为观点不同而被追责,一些年轻人也闹着和观点不同的父母断绝关系……一些美国保守派媒体和人士率先以 " 文化革命 " 的字眼来形容当前的 " 美国危机 "。但一些民主党的支持者反对这样定性眼下的抗议活动,同时一些媒体开始用 " 文化战争 " 这样的表述。还有舆论乐观地认为,这场 " 文化战争 " 正是非欧洲裔美国人对殖民历史进行彻底清算的好时机…… 对 " 文化战争 " 的定性就存在分歧 " 文化革命 "" 文化战争 " 等词近日频繁出现在美国媒体上。区别在于保守派媒体多用 " 文化革命 " 一词。6 月 6 日,保守派电视台 " 福克斯 " 名主播塔克 · 卡尔森在节目中称," 文化革命已来到美国,洗脑正在进行 "。他指责美国很多当权者致力于推动种族对立,甚至种族仇恨和暴力。 美国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9 日也刊登《欢迎来到美国的文化革命》一文,称美国正在扼杀人们的言论 ( 自由 ) 和公开讨论。文章说," 说错话是暴力,不说话也是暴力,不按照‘进步主义者’意愿说话还是暴力 "。 " 欢迎进入你的新世界秩序:最新文化革命期间的精神错乱。" 美国《联邦主义者》杂志专职作家特里斯坦 · 加斯提斯 12 日撰文称,如今美国正陷入一场已在表面下酝酿多年的新的文化内战,而这个国家将继续疯狂,并在由那些 " 觉醒的精英 " 发动的文化革命中清洗书籍、电影、雕像和历史。加斯提斯认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美国近几十年来的最严重公民骚乱,已演变为一场在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心灵的 " 黑暗行动 " ——人们相信他们从祖先的错误那里继承了 " 内在的邪恶 "。他这样写道:" 沉默即是暴力。你要么与我们为伍,要么与我们作对。没有任何中间立场。你要站在历史的哪一边?" " 美国最新的文化战争正瞄准南方历史。" 还有美国媒体这样报道说。美国的这场 " 文化战争 " 确实特点鲜明。在示威行动的压力下,一系列历史人物雕像被砸毁、一些美军基地也被提出应改名,甚至还有人呼吁 " 解散警队 "。在文艺领域,电影《乱世佳人》被批 " 刻画了种族歧视 "," 这在当年是错误的,现在也是错误的 "。此外,《法律与秩序》等多部警匪剧也被下架,原因是 " 涉嫌美化警察的暴力 "。电视剧《老友记》联合制作人考夫曼近日也在参加活动时为该剧缺乏种族多样性而流泪道歉。在教育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教授因拒绝在期末考试中给黑人学生 " 照顾 ",在被指控种族歧视后受到校方的停课处理,甚至遭到生命威胁。在加州,佛利蒙华裔市长高叙加由于拒绝与示威者一道单膝下跪而遭到批评。高叙加表示,她支持反种族歧视示威,但作为基督徒,她只有在祈祷时才下跪,而作为华裔,下跪在其文化中更有特殊意义。高叙加的表态引发数百名抗议者谴责,还有民众提出要联署罢免她。 美国保守派智库把 " 文化革命 " 背后的推手指向美国 " 极左派 "。美国传统基金会道格拉斯和莎拉 · 阿利森外交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迈克 · 冈扎莱兹近日撰文称,不要有幻想," 美国人必须勇敢抵抗左派夺权 "。但一位支持民主党、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国际问题学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美国反种族歧视运动中的一些诉求和行动在中国读者看来可能显得比较激进,但从美国历史和现状看并不离谱,因此很多民主党支持者反对以 " 文化革命 " 定性,认为这更是一场反思和纠正种族主义的全民运动。比如推倒与邦联制有关的历史人物雕像就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因为这些被推倒的雕像大多是美国南方一些民众过去一百多年来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自费修建的,并非博物馆内的文物,而且修建雕像的确有为美国当年南方蓄奴正名的动机。 " 为了政治正确,美国电影在撒谎 " " 美国革命,美国新生。" 美国人工智能顾问和政策分析师艾拉亚近日撰文说,这是美国短暂历史中的第四次决裂,美国正在经过一个新的历史大门,美国正在开始一场很可能将蔓延至所有后工业化国家的政治革命。艾拉亚认为,经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如今的美国正面临第四次政治斗争,他希望这场斗争能彻底终结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染上的 " 白人至上主义 " 瘟疫,而社交媒体不仅为这场斗争提供了平台,而且也成为记录的工具。 " 弗洛伊德之死成为引燃一场文化觉醒的星星之火,被压抑的社会正寻求一个出口。如今超过半数的美国多种族人口 ( 53% ) 都属于‘ Z 世代’ (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000 年代初期出生的一群人 ) 甚至更年轻。所有这些都暗示,美国的新故事将由那些对美国建国和演变史都怀有截然不同看法的美国人来书写。" 艾拉亚这样慷慨激昂地写道,他甚至认为,那些与欧洲无关的美国移民将会融合并产生一些新气象。但事实真的这样简单或 " 理想化 " 吗? 《环球时报》记者认识一位在美国某电视台做视频编辑的白人男子,他今年 23 岁,算得上美国 "Z 世代 " 的代表。他表示:" 我认为,现在这场覆盖全国的‘极左’运动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酝酿它的力量已聚集好长时间了。在美国的大学里,这种左倾思想已推行多年。这并不单单是种族间的矛盾,还是阶级矛盾在这些年不断激化的产物,而美国黑人恰恰是贫困人口较多的族裔。" 该男子提到大学时代在学生会一起共事过的一个女同学,来自黑人中产家庭:" 她喜欢攻击而不愿妥协,对美国的历史也持否定态度……和她交流时,我感到自己处于‘政治正确’话语权的最底端,感到自己有‘原罪’。" 他担心美国的这场 " 文化战争 " 还会持续,未来局势对他的个人发展不利,因此开始考虑申请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的永久居民身份," 做两手准备 "。 一位做视频主播、支持共和党的中年白人男性谈到《乱世佳人》下架时表示:" 现在好莱坞也没什么好电影可看了。我心爱的《星球大战》也开始上演‘黑人英雄搭救白人女性,白人男性靠边站’的套路。黑人是正面角色,这是‘政治正确’,但当你从电影院出来,看到街上、地铁站里有那么多伸手要零钱的底层黑人民众向你走来,你会觉得电影里描述的都是在撒谎。这些虚伪的宣传只会骗骗那些缺少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有些家庭的成员就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不和。前不久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个 15 岁的白人女生哭诉,要和说‘弗洛伊德有犯罪前科’的父母断绝关系,并决心逃离种族主义横行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我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和我的家人反目成仇。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当开车经过黑人街区,我的祖父母都会下意识地摇上车窗。" 他对文化斗争对美国社会的冲击有所担忧,并表示:" 美国各个州高度自治,文化和政治立场差异很大,在那些民主党主政的州,文化斗争会比较严重。但在一些传统保守派的州,很多‘红脖子’ ( 有种族主义倾向的白人 ) 对政治正确这一套有时候是不买账的。" 美国一位名为乔纳森 · 特尔利的法学教授说,美国再混乱下去,与 1793 至 1794 年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恐怖政治没什么不同。还有评论认为,能让美国分裂的问题清单很长,如堕胎、妇女权利、同性恋权利、枪支管理等。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家詹姆斯 · 亨特在《文化战争:定义美国的斗争》一书中谈到,这些问题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各种冲突构成了美国的 " 文化战争 ",它与历史上分裂国家的宗教或文化冲突不同," 自美国内战以来,在有关真理、自由和国家认同的基本假设上,从未有过如此根本的分歧 "。亨特认为:" 关于南部邦联象征的争论代表了美国公共哲学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由于文化在推动我们的政治,这些意识形态分歧以及我们的政治两极分化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非洲裔美国历史助理教授布兰登 · 伯德还把眼下的局势和 11 月大选结合起来,他认为," 一个在文化战争中选边站的总统,可能会加深选民之间的两极分化 "。 对美国的这场 " 文化战争 ",也有国际舆论看到积极的一面。德国《萨尔布吕肯日报》文章认为,长期以来,美国 " 沉默的大多数 " 拒绝解决美国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这对非裔美国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现在,一些美国年轻人似乎不再准备忽略这种创伤,他们在美国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斗争,尽管这场文化斗争会怎么发展仍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将让人们对美国少数民族的过去和当前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南德意志报》评论说,美国的文化斗争对准了西方殖民历史,让人们回忆起这段历史 "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暴力的一个起点 "。 失落阶层的绝望和无力应对危机的政府 " 文化战争 " 也蔓延到英国等欧洲国家,并引发更多的议论。" 从反种族主义到文化战争,美国的这场运动已变了味。" 德国《焦点》周刊 14 日刊文评论说,美国的反种族主义运动演变成一场推倒纪念碑的激进的文化斗争,并获得许多美国政客及媒体的认可。比如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除下跪外,还呼吁拆除国会大厦内的南方邦联人物雕像。文章认为,现在看来,这场文化斗争还没有结束的迹象,没有人敢公开为此站出来辩论,因为怕被贴上 " 种族主义 " 的标签。 曾任英国议会议员近 30 年的乔治 · 盖勒维在 " 今日俄罗斯 " 网站刊文称,这种推倒纪念碑的‘文化革命’,并不能赦免英国的帝国主义、历史和现代罪行。德国《青年世界报》认为,欧美国家出现的 " 文化革命 " 苗头是失落阶层对社会感到绝望的一种反应,但这样的革命不会 " 开花结果 ",只会让国家更加混乱。 德国柏林国际政治学者奥利弗 · 福克斯 15 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 2017 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种族暴力事件时就已出现抗议民众拆除美国南方邦联纪念物的活动。现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民众推倒历史人物雕像的场景重现,不管是反种族主义还是反殖民主义,这场运动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都可以说是一场 " 文化革命 "。而类似的 " 文化革命 " 欧美国家都出现过,如上世纪 60 年代的 " 民权运动 "" 反战运动 "。1968 年法国的 " 五月风暴 ",也被许多人称之为 " 西方的文化革命 "。他认为,眼下的这场革命对西方政治和历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短期来说,会让美国社会更加分裂。 《俄罗斯报》近日刊文称,西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 绝对不算新鲜 ",类似的革命在俄罗斯曾多次发生过。苏联时期毁坏过俄帝国时代的古迹。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俄罗斯,苏联时期的标志和文化也一度被摧毁,城市和街道被重新命名。文章认为," 实际上,人们对自己的历史和古迹宣战是一把双刃剑,也会伤害到自己 "。俄罗斯议员普什科夫认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革命已经开始。莫斯科国立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梅茹耶夫认为:美国除了民众示威之外,还有 " 文化革命 ",同时,美国发生的事情不只是新版 " 南北战争 ",而是左派自由主义者和特朗普之间的斗争。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托尔库诺夫称,美国社会中已积累大量暴力倾向,而美国政府却无力应对此类危机," 这可能给这个国家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