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之间的距离仅20公分,但不知为什么? 在那0.1秒,你却与我擦肩而过。 我好像忽然明白了,他们说的爱,是什么? 这就是每天小编的心情写照,你在手机的那一边,而我在AFN的专栏里。 许多人说,那0.1秒的邂逅与错过,终究的原因在于标题! 其实这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写照,如果公众号栏目是一瓶透明的凤梨罐头,那标题就是里面的削皮外露的凤梨,如果它没有使你馋涎欲滴,就算再好,我想你也不会打开。 商业上称这是冲动消费,微信公众号里我们称之为冲动阅读。 微信标题党 (图片来自网络) “炸飞!突发!刚刚!火了!炸锅!等待”……在微信群、搜索引擎以及各类信息平台上,几乎每天都出现。然而点进入后,往往会使你有种被忽悠的感受,文章内容多名不副实,或有所夸大,更有甚者内容直接就是谣言。 就算上了一次当,我保证,你还会再上一次,此后绵绵无绝期。 为什么? 我想,这或许就是人的本性。 佛有云,贪嗔痴慢疑乃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的穷极一身的修行。 就像许多微信公众号运营教学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要抓住人的心理,贪嗔痴慢疑总一个会使得他们点开”,“你说现在股市这么热,你起一个 《飞起,日赚100%的妖股你有没有看》,你说他们会不会点?” 我想我是会点的,也许这也是我潜心修佛,却不得法门的业障吧。 或许有人会问,那公众号为什么要起这些标题了? 这就要说到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商业模式了。目前而言,99%的公众号都仅能通过单纯的广告销售来取得收入。 对于甲方而言,关注人数,文章阅读量将是关键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市场,几乎所有的广告中介都会以单个阅读量来计算实际费用成本。而甲方越来越精算的广告投放PKI,就会使得公众号广告利润结构越畸形。 所以 “标题党”的原因之所在,一切都是恰饭的需要。只有与读者0.1秒的邂逅,才会有后面的际遇。 金钱永不眠,资本永不歇。许多东西后面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就好似软文越来越像新闻,而新闻有时候却看起来像广告一样。 在如今资本驱动媒体,算法驱动所看的大环境下。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未必是真实客观的,而是刻意搭建的信息墙。 七月初,被称为中国赫芬顿邮报的《观察者网》发布新闻,指其推行的付费会员模式初有成效,获取的收入部分补贴了支出成本,并表示将继续推行这样的会员模式。 但是关于知识付费是否是另一个韭菜田的争论一直没休,前有“罗胖”罗振宇的“得到”举步不前,后有财经作家吴晓波上市梦碎。 就连罗永浩都说,“他(吴晓波)梦太大,入错行!” 6月29日,吴晓波亲上新国货直播,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场互联网群嘲。观看人次高达830万,最后却只卖了15罐奶粉。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大翻车。 吴晓波带货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老手毕竟是老手。之后吴晓波亲自撰文了一篇自嘲微信文《吴晓波:十五罐》,文章一出,很快便成为了一篇10万+。 但是,毕竟阅读点赞易,让读者掏钱买货难。 有一位在媒体业的老大哥曾对我说,“其实每天的新闻就那些,各家媒体报道得也是大同小异。如果想出彩,只能着力于思考的角度以及观察的侧面。” 我想,大哥所言极是。然后在目前这个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当下,传媒业是否可以给媒体人独立的思考空间与时间了? 如果错不在“标题党”,也不在读者,更不在传媒圈。那这种乱想又错在何处了? 前几日,高晓松和马东的一个直播节目,谈在当今的社会读名著。直播过程中,高晓松的观点被直播间的网友怒怼。马东见势赶快救场说“读名著还是不要强推的好” 最后谈到看手机时间多还是读书的时间多时,马东直接说了句,“别装了!许多读书人在今天的社会是刻意屏蔽手机,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拿起手机,看手机的时间绝对比看书的时间多。” 我看了眼直播间的评论,一面倒的叫好。 马东与他的小伙伴们 (图片来自网络) 中年人的油腻,在我看来不是肚腩、不是洗不尽的T区油,而不愿拥抱新的变化。 拥抱不是妥协。 连带着偏见看世界的许知远都越来越接地气,又不失自己的坚持时,就更不要说《奇葩说》的马东,他一直在娱乐至死和保持底线间走钢丝。 作家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然后,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 只愿,看世界仍保持这种距离,但与潮流摒弃那种古老的敌意。为大家用爱发电。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发布者:afndaily,转载请注明出处:www.afndai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