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南京特派记者 尹野平 在全球面临 " 芯片荒 "、中国芯片技术被美国 " 卡脖子 " 背景下,正在南京举办的 2021 年(第三届)世界半导体大会格外引人注目。《环球时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如何避开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在芯片技术和产业链围堵方面,国内产业专家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应对方向。 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王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半导体行业从去年年底就比较紧张,疫情导致人们对笔记本电脑、家电等产品需求激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半导体生产企业经理对记者表示,由于芯片供应紧张,用于芯片制造的一些核心组件成本已经上涨 4 到 5 倍,而且未来价格还会涨。" 这已影响到发货周期," 该经理表示,公司已将产能扩大到 2019 年水平的 5 倍,但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预计整体缺货情况要到 2022 年年底或者是 2023 年才能够全部缓解。 此外,印度、越南的疫情也给芯片紧缺问题增加更多不确定性。一位台湾高新科技企业的项目经理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公司包括制造苹果产品在内的部分供应链,已经从印度搬回中国大陆。该经理表示,这不会是暂时性的举措,将持续半年甚至一年时间。 " 北京和华盛顿争夺科技优势,今年中国新的半导体公司增加两倍。" 香港《南华早报》9 日报道称,今年前 5 个月,中国新注册的芯片相关公司的数量比 2020 年同期增加两倍多。芯片行业龙头台积电 9 日对《环球时报》回应称,已计划扩大其在南京的半导体工厂。 在大会上,记者注意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一位外交官也在现场,非常低调地坐在后排靠边位置。整个过程中,他认真倾听并不时在本上记录。当《环球时报》记者上前询问是否可以采访时,他婉言拒绝。 针对业界关心的 " 卡脖子 " 问题,大会中出现最频繁的字眼就是 " 后摩尔定律 ",这被认为是中国弯道超车的希望之一。" 摩尔定律 " 是指集成电路单位面积内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隔 18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然而,硅芯片已逼近物理和经济成本上的极限,各界预测 " 摩尔定律 " 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失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发阐述 " 摩尔定律 " 面临的极限挑战,认为这对中国芯片行业而言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也认为,即使芯片难度和成本一直增加,趋缓的 " 摩尔定律 " 给追赶者带来机会。据了解,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跟世界最先进水平差距更小,并且在量子计算、石墨烯等细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