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Sir 要在今天的文章前宣布一件事 …… 你们别再找我借腾讯会员了! Sir 的账号都要被挤爆了! 不是 Sir 小气,而是 ……最近国剧似乎有点过于争气了。 三档新剧,全部稳稳 8 分 +。 《龙岭迷窟》聊过,《我是余欢水》在路上。 今天,Sir 来聊聊三部中最沉得住气的一部。 逆潮流、归本真。 《清平乐》 古装剧。更确切地说,一部洗尽浮夸、狗血、急躁的良心古装剧。 讲述宋仁宗赵祯,跌宕起伏的一生。 制作人侯鸿亮在采访中说: 《清平乐》虽然是古装,但其实是在用现实主义精神来展现的古装题材。 什么是现实主义精神? 在 Sir 看,无非是我们对国产剧长久以来最简单的要求。 即—— 细节尊重历史,角色尊重人性,故事尊重智商。 难做到吗? 从前几集来看,《清平乐》严格执行了。 也得到应有的回报。 豆瓣 8.2,不虚。 《清平乐》的细节有多考究?开场两个镜头就把 Sir 抓得死死的。 比如,一个字。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到开场的这个画面。 仁宗的福宁殿上挂着块四字牌匾: " 正身明法 "。 出自《晋书 · 元帝纪》,意思为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说的是帝王的自我约束和治国之道,也是仁宗政治生涯的有力注脚。 重点在这个 " 明 " 字。 怎么跟我们认识的不太一样。 朙,明的旧体。大书法家颜真卿爱用此字。 后人跟风,于是这个 " 朙 " 字大量出现在书法作品。 直到宋代后期," 明 " 才成为尚意书风为代表的楷书系统中的正体。 出现在这里,合时合理。 一个字,钉住时代基调。 一个字,看出剧组追求历史实感的偏执。 再举个例子。 还是第一集,仁宗破晓策马出城,疾驰过巷。 一闪而过的镜头,扫过一个招牌: 急递铺。 好理解——宋代快速军邮制的称谓,有点咱们今天快递的意思。 但再看左边的包裹,堆放着宋代引以为傲的两样东西: 药和瓷。 ——宋代 " 熟药所 ",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宋代瓷器的盛名,也诞生出著名的 " 五大名窑 "。 这些都是《清平乐》低调的用心。用大量细密的针脚,不动声色地编织出一副朝代画卷。 囫囵吞枣,很容易错失剧中细微的魅力。 除了捕捉细节。 更要沉下心来去看,去听。 看礼数,听话术。 先说礼数——宋代尚礼。 礼,谓制度品节也。 核心无非两个字:规矩。 剧中的第一场朝堂戏。 仁宗(张家硕 饰)年纪尚幼,太后刘娥(吴越 饰)垂帘听政。 怎么看?看流程—— 大臣上奏,先递到仁宗身侧。 仁宗并不接下,瞟了太后一眼,略带不甘地说: 请太后示下 这流程,一步都不能错。奏折直接递给太后,是僭越;仁宗自己接下,是失礼。 只有把这些拍出来,才能呈现出一个等级森严,有分量的朝堂体系。 再说话术——宋代文盛。 怎么听? 听弦外之音。 接着上面那场戏。 仁宗和太后虽平起平坐,但不难看出来,已心生芥蒂。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仁宗并非太后亲生。 仁宗得知自己身世真相,满腹怨气。 借范仲淹辞官奔母丧一事,向太后发难。 我朝治天下 处处公字为先 然唯有一事 私先于公 这便是个孝字 话里藏针:要尽孝,但不是尽你的孝,老子要认亲娘。 老辣的太后自然听出来了,丝毫没动怒,云淡风轻地转守为攻。 一句 " 国事家事两全 ",先警告仁宗顾大局。 之后还不忘补一刀,震慑仁宗:等日后年纪大了 沉稳了 必能事事看得周全 言外之意:你小子还嫩,不要给我整幺蛾子。 这么说话累不累? 累。 但也只有累,才能还原出一个祸从口出的朝堂,一个波谲云诡的官场。 说白了,《清平乐》是一部需要你细嚼慢咽的大剧。 它不单单是要讲一个故事。 更要给观众和人物悉心构建出一个群体,一个环境,甚至一个时代。 说到这,其实不难发现。《清平乐》绝不是一部打着历史旗号撒狗血的爽剧。 它不一味追求连续的紧张和反转。 而把更多功夫花在人物内心的雕琢。 要想进入《清平乐》的节奏,要读懂剧中的绝对主角: 宋仁宗赵祯(王凯 饰)。 一代仁君。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统治下的北宋经济繁荣,科学和文化也有很大发展。 史家对其的评价为:" 仁宗盛治 "。 剧中不遗余力表现这位皇帝的仁治。 乡野闹饥荒,他自减膳食,责己苦修。 民间闹瘟疫,他安置太医问诊,立凉棚、赠药赠茶。 一个完美的明君?《清平乐》却要先撕掉那层金光闪闪的圣衣。 给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个符号,添血肉。 仁,只是表层。 进一步解码这个角色,你需要看到另一个字: 忍。 少时仁宗,你能看到他频繁发飙、撒野: 君临天下 原来不是开疆扩土 不是建功立业 是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何不干脆改成个忍 他太压抑了。朝堂之上孤掌难鸣,他忍。 成年后的仁宗,开始在议事中发表看法。 群臣当场驳斥,附议太后。 龙颜受挫,他也必须憋着。 缓步走到群臣中间,挤出笑容,言不由衷一句: 很好 不能为生母尽孝,他忍。天子生母另有其人,是天大的皇家丑闻。而且如果两后并立,必然导致时局不稳。 两人不得不相忘于朝堂。 甚至生母辞世,也不能灵前祭奠。 他身穿华服,接受群臣跪拜。 内心,却是说不出的疮痍和悲怆。 注意表情里的细节。仁宗的眼里盈泪,但不掉一滴。 他得维护一个王的九五之尊。 起身之前,他晃了一下神,微微后倒。 这是一个人极度悲伤后的生理反应。 王凯的演绎,够准确,可圈可点。 克制、含蓄、走内心。 不露峥嵘的表演,靠的不只是演员。更需要足够的情感蓄势、情节铺垫。 《清平乐》花大量笔墨,要把这个 " 忍 " 字刻进肌理,入木三分。 为的,就是立住一个人。 古装剧应该怎么拍? 要是别人,肯定拍打拍杀,两军对垒,万箭齐发。 它却拍人心战场。 是明君外壳下挣扎和复杂的人性。 最后,说说《清平乐》这部剧的主题。它到底讲了啥? 几集下来,不少观众表示云里雾里。 叙事失败? 在 Sir 看来,《清平乐》有意杜绝直给的叙事方式。 没有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和冲突。 它在" 做局 "。 一段情节,来说说《清平乐》是怎么讲故事的。 从生活中的琐碎起笔。 蜜饯果子。 仁宗对生母唯一的记忆,是幼时她亲手制作的蜜饯果子。 为了刺激太后,他示意妃子在宫中大量炮制,送给太后品尝。 还在盘子刻上 " 三春晖 "。 提醒太后:你不是我生母,我生母另有其人。 幼稚的小把戏。最终,他为自己的幼稚付出惨痛代价。 蜜饯果子制作的手艺,来自宫外的一家梁家铺子。 秘方,是在腌渍过程中加入中药。 这家铺子的生意并不红火。 因受恶霸欺凌,因政策的限制,生计艰难。 一家之主还身患重疾。 仁宗见况,下令重罚恶霸。梁家铺子的生活好转了? 结果并没有直接告诉你—— 而是用一个画面交代。 梁家铺子外,散落着丧纸。 发生了什么?为何仁宗出手相救,仍不能挽救梁家? 多年后,他才得知缘由—— 当年宫女为讨好皇帝,制作蜜饯,大量在宫外采购中药药材。 导致民间药材稀缺,成了天价。 梁家负担不起,最终家破人亡。 一场由蜜饯果子引发的蝴蝶效应。环环相扣,又不脱离现实。 它的用意是什么? 仁宗领悟自己的强大,和强大背后的责任。 " 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 梁家铺子的悲剧,成为压垮仁宗少年意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戏,为仁宗成为一代仁君的心理转折点。同时。 也给他写下了命运的判词。 执国如执秤。 一边是儿女情长,一边是家国天下。 他该如何抉择? 《清平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答案。 至此,那件完美的仁君外衣终于卸下。露出帝王宿命的残酷血肉—— 圣人,不仁。 剧中宋仁宗成为明君的代价,就是杀掉了一部分内心的自我和私情。 我们在评价一部历史剧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 史诗 "。 什么是史诗? 不是时间跨度长,出场人物多就是史诗。 关键在于,能不能拍出宿命感。 在人物性格里种下一粒种子,让剧情开枝散叶,看他如何在同命运的抗争中,走向预设的终点。 毫无疑问,《清平乐》是一部久违的古装好剧。 当然,许多人无法适应这种逆潮流的 " 慢 "。 导演张开宙,拍戏以慢闻名。 9.1 分的《战长沙》,8.6 分的《老农民》,再到如今 8.2 的《清平乐》。 评论区不约而同看到一种差评: 节奏太慢!!!节奏太慢!!! 平淡、拖沓,陈宝国不该接这戏 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节奏太慢了看不下去 慢,就是不好吗? 看过剧的人不难感觉到。 《清平乐》的慢不是台词注水、剧情反复、慢动作堆砌的投机。 它追求的是一种由精密的布局、绵延的情感共同编织出的交鸣。 有余音,有回甘,更有延迟的震动。 的确,《清平乐》的节奏可以打磨得更无赘肉,缓慢的故事也提高了追剧门槛。 但 Sir 更担心的是。 当二倍速已成常态。 五分钟撸完剧情刷爆抖音、B 站。 我们的观众是不是正在失去沉浸在一部好剧的耐心。 被《清平乐》的节奏劝退? 大可不必。 因为生活的浓度,从来无法用速度、捷径、性价比来提纯。 不如试一试放慢你的脚步。 品,细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