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也许是为了给因新冠疫情困在家中的英国人们一些轻松的调剂,4 月 6 日,BBC 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 —— 杜甫。 后台回复关键词“杜甫”获取 BBC 纪录片链接 杜甫对于我们而言,是家喻户晓的“诗圣”,但西方人对他知之甚少。而这一次,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称号,以纪录片的形式,被 BBC 介绍给西方民众。 虽然我很想问一句:“你这么夸杜甫,李白怎么办?”但也许如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认为的,也许在西方文学里,杜甫就是中国最牛的诗人。 “在诗歌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如果想知道最伟大是个长什么样,他们的作品就是范本。这些诗人创造了诗歌应如何被平键的真正的价值。” 实际上最初看到这个纪录片名字的时候,我心存疑虑:短短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能够讲得清杜甫、讲得清中国诗歌吗,我又何必去听一番原来就已经知道的故事呢?本片的主持人迈克尔 · 伍德在纪录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 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太多宏大的历史背景复现,也没有太多的旁白陈述,我们则会跟随伍德,一起重走当年杜甫辗转过的道路,进而了解他的一生。虽然是旧路,却能够从伍德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杜甫的一生,看待诗歌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 “那时候我年轻、有才华、有酒更有知己” 一开篇,伍德就来到了西安,这在千年以前也曾是唐朝的首都 —— 长安。 伍德介绍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有着超过 100 万人口。”而大唐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繁荣,在文化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同样,那也是诗歌最伟大的时代,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么优雅、有文化。为了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诗歌影响有多么悠久,伍德还举了例子: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而杜甫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他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杜甫的诗歌记录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经历,更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变化。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虽然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但受到家庭熏陶,杜甫一生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明君的统治下,社会和谐、稳定,人人都能尽忠职守。 因而他最大的目标,便是能够用自己的满腹诗书,侍奉天子左右。他自小便是极聪慧的人,在《壮游》一诗中,便能窥见一二: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同样,幼时见过开元盛世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后来在看到其弟子李十二娘的演出后,颇受震撼,写下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用词之妙也让人惊叹: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 带着这样的才华、理想,杜甫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但或许是那时还年轻,一时的失利并没有让他变得颓废,此后的几年他开始了肆意人间的游荡之旅。“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后来,在快 30 岁左右的时候,杜甫遇到了改变了他一生的知己 —— 李白。杜甫称李白为金陵之星,他是一个有魅力、有创意、有激情的天才诗人。 他们到处游玩、把酒言欢,这段时光对于杜甫而言大概是最快乐、最肆意的时光了,以致于后来得知李白被流放、逝世,杜甫还为李白写了不少诗歌。 仕途不如意,一生漂泊1、35 岁经历仕途受挫;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 35 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 但从 35 岁起,他的仕途理想开始处处受挫,生活穷困潦倒,社会矛盾突出,相继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诗中提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揭示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2、45 岁经历安史之乱 755 年 12 月中旬,一场巨大的叛乱爆发了,史称 —— 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的 25 万叛军,进军京城。 当时整个中国处于溃散状态,大规模战乱持续了 8 年之久,造成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是难以计量。官方估计,有三千万人死于这场战乱,人们或流离失所,或在战争中被杀,或死于饥荒。三千万,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命的总人口。 也就从这时起,杜甫的诗词,让人联想到了中国后来的历史画面,秩序被打破,混乱如暴风骤雨般升起,当叛军逼近京城时,杜甫和他的家人,走上了颠沛流离之路,他的朝堂之梦也被彻底打破。期间杜甫被俘为囚,与家人分离,即使被俘,他仍然在写诗,其中就有著名的《月夜》: 香雾云鬟湿, 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 清辉玉臂寒。 Her jade arms col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何时倚虚幌, When shall we lean in the empty window together in brightness 双照泪痕干。 Our tears dried up? (甘道夫表演者用英腔朗诵杜甫诗歌) BBC 在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也正是因为杜甫经历无数的战乱、苦难之后,才使得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甚至没有安禄山,就没有杜甫 ... 这段时间,他写出了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最后杜甫得幸与家人团聚,并与 759 年冬天,举家南下,逃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著名的“草堂”,《春夜喜雨》就写于此,此处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文人的朝圣之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The god rain knows its season when spring arrives.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Dawn sees this place now red and wet, the flowers in Chengdu are heavy with rain. 3、55 岁重新颠沛流离 762 年春,在战火未熄的情况下,新皇帝去世。又一次战乱,大军压境,杜甫又上路了,现在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穷困潦倒的难民生活已经让他吃尽了苦头。此时他来到了长沙。 “长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避风港,就像二战时沦陷后的卡萨布兰卡。” 在长沙,杜甫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 战乱加持,失去依靠,疾病缠身,极度穷困,在这种种逆境的摧残折磨中,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他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767 年,在夔州作出了一首震撼古今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到底有多厉害?我国明朝时期的学术巨匠胡应麟曾评价过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他这样评价道: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至今仍无人创作的诗歌能与之比拟,被誉为“七律之冠”。 长期以来,他患有哮喘和糖尿病,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最后一首诗是在 770 年的冬天写的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 , 奉呈湖南亲友》,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享年 59 岁。 自从诗歌诞生以来再没有人像他这样 杜甫死后他的儿子们本想带他回洛阳附近的宗族墓地,但由于战乱,只能就近安顿下来,为他守墓。但他们把他的诗卷留了下来,并在他去世后的十年内,出版了一本他的诗歌选集,并在出版后大获好评。 一位评论家写道:" 自从诗歌诞生以来,再没有人像他这样的人了。"BBC 评论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称他为 ‘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反而是在轻描淡写杜甫的重要性,因为在表述里,就已经限制了他的地位,他仅仅是一个“诗人”的形象。 反观在西方文化中,恰恰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可以比拟的人物。他的诗词,不仅仅只是在表达感情上的抒发,更是代表着整个文明的道德感性。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评价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1961 年,当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 1962 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校园里的孩子们,都还在传唱着杜甫的诗歌。 诗中表达的与老乐师的相会、残破的京城春景、舞者公孙夫人、他的妻子独自站在月光下的窗前、对国家的担忧 ..... 依然历历在目 给孩子的启示 实际上,这部不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不管是剖析杜甫的一生经历,还是他的文学造诣上,都没有太过深入的理解,能够提供给我们中国观众的深度和新知非常有限。 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从不要同文化的人的角度,去重新看这位被我们架在神坛上的诗人。 他曾在年幼时接触了儒家学说,有了报国之志; 因在年幼时因为看了一场惊艳的表演,激发了自己的创作之魂; 他遭遇坎坷,却依旧对生活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 是他的故事,塑造了他的诗,才让他成为了一个与与但丁、莎士比亚同等重要的,对世界文学历史有重要贡献的人。BBC 的这部纪录片,算是第一次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杜甫,因此在一些事件描述和理解与我们熟知的 参考文献: [ 1 ] 莫砺锋 ,《杜甫的文化意义》 [ 2 ] Du Fu Index,http://www.chinese-poems.com/du.html [ 3 ] BBC,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 4 ] 北京日报 ,《BBC 最新纪录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 5 ] 中国诗词网 [ 6 ] 维基百科 - 杜甫 会有偏差,但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或许也能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免责声明:如果本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