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52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大机器鱼登Nature封面!将探索地球最深海沟 (组图)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2461
帖子
322462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4 17: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让指尖承受1吨重量,这样的压力能Hold住吗? 来自浙大的机器鱼,就确实做到了——不仅承受住了10000米深海的巨大压强,还在其中自如游动了45分钟。 而且只有这么小(身长22厘米,展翅28厘米):


在以往,科学家们要是想探索万米以下的海沟,所采用的装置通常得这么大:


这些装置材料不仅得有足够的强度(如钛合金)、厚度,或是自带巨大的压力补偿系统,才能承受住万米深海的重压。 浙大的这条机器鱼,打破了传统深海探测装置“硬刚”的方法,首次实现了在万米深海中,自能源软体机器人自主游动的能力。 这项研究,现在登上了Nature封面。


为什么这么能抗压? 传统的水下航行器,通常需要用高强度金属材料来制成外壳,对航行器进行保护。 随着水域越来越深,外壳的厚度和尺寸也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机器就会越来越大。 然而,在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却仍然生存着数百种生物,其中就包括一种名为钝口拟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的生物,体型并不大。


这种狮子鱼没有坚硬的外壳,却还能在水中自如游动。 从图中可以看见,它的头部非常大,但能承受住深海的重压。


这是怎么做到的? 研究人员对它的身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这种鱼的骨骼,细碎地分布在柔软的凝胶状身体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电路结构在深海中极易出现故障—— 通常,运行机械系统的电路结构,会被密集地封装在一整块印刷电路板(PCB)上,一旦承受的压力增大,电路板接口就容易出问题。 例如,下图是一块完整的电路板。如果施压过大,电路板和电路元件之间的接口就非常容易损坏。


但如果将电路板,像鱼的骨骼那样“拆开打碎”,分装在几个更小的电路板中呢?


事实证明,这样做所带来的效果非常显著,将压力分散到了更小的电路板中。 但这样还不够,因为电路板上的元件分布太密集,不足以承受深海中的压力。 研究人员又重新设计了电路,尽可能将元件分散,将相邻元件之间的距离增加了6倍,变成2.4mm(图中d的大小)。


这样,做出来的电路结构,在硅树脂(电绝缘、耐温、防水)的包裹下,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还得让鱼在高压下前行。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研究人员想到了用电势差的方法:利用海水作为离子导电负极,用机器鱼自带能源在“翅膀”内外侧产生电势差。


这样,人工“翅膀”(高分子薄膜)就能发生形变,使得翅膀上下拍动,推动机器鱼前行。


这项研究由浙大的李铁风团队完成,共同一作为浙大研究员李国瑞、博士研究生陈祥平和周方浩。 在这个机器鱼实现之前,还没有科学家在深海实现过这种自供能驱动的软体机器人。 李国瑞表示:“这种软体机器人无需耐压外壳,便能承受万米级深海静水压力,大幅降低了深海探测的难度和成本。” 曾发明最快仿生软体机器鱼事实上,早在2017年,李铁风团队就曾经制造过当时世界最快的仿生软体机器鱼,研究登上Science子刊。


这种机器鱼参考了蝠鲼的设计,全长9.3厘米,可以以每秒6厘米的速度,游上3小时。


同样,它也采用了“电子肌肉”的设计:上下两层是透明高弹体薄膜,中间是导电材料。


随着“电子肌肉”通电,这条软体机器鱼就能在红外线的操控下,实现前进等各种动作。


而且,这种鱼类的主要结构,还能通过3D打印技术直接成型。 “科研就像升级打怪一样”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有三位,分别是浙大之江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李国瑞、博士研究生陈祥平、周方浩,通讯作者为李铁风。


△主要作者李国瑞,陈祥平,周方浩,梁艺鸣与李铁风,图源浙江大学 发明这个深海软体机器鱼的想法,源于李铁风和李国瑞在机器人顶会ICRA上的一次讨论。 这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设想,会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此前,还没有人成功做出过这样的软体机器人。 过程中,李国瑞失败过很多次,自述“每半个月就会做一次机器压力测试,做前都是信心满满。然而,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图源之江实验室 而且,在马里亚纳海沟实施最终海试时,团队还在南海遇到了超强台风。 但最后,团队还是克服困难,成功完成了深海测试。 李国瑞形容,科研过程就像是“升级打怪”,遇到各种bug,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他认为,每解决一个bug,都可以看成是向成功前进一步,如果不放弃,就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论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153-z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kDfg81sNLt-izjP6xZlmNw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489-y [3]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4/e1602045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