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69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睡眠引导] 李雪:睡眠训练,奠定孩子一生灰暗的生命底色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1373

金豆

61

积分

高逼格超版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61
金豆
1373
鲜花
5
主题
445
帖子
500
注册时间
2015-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3:48: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澳大利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cvo 于 2015-11-24 14:53 编辑




我赞成给予婴儿睡眠帮助,不赞成对婴儿进行睡眠训练

我认真阅读了一些关于睡眠引导训练的文章,我非常赞同文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觉察宝宝犯困的信号,不要在宝宝犯困的时候给予过多刺激,不要过多摇晃阻止哭泣,仔细检查容易导致孩子睡眠不良的生理原因(比如腹痛长牙等),留意是不是环境变动(比如换保姆、搬家)给孩子造成不安,睡前一步步地创造舒适安宁、适合入睡的环境氛围。这些观点都很好——只要是改善环境,和提升家长自身觉察力的方法,我都赞成。我所反对的,是认为“婴儿有问题,婴儿需要被改正”的出发点。睡眠训练,错误的,是心。



生命渴望的是“被看见”,而非“被改正”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投胎到一个家庭中,它最渴望的是被看见,是真实的自己直接被父母看到,而不是透过一堆所谓的“正确”数据来被评价和被矫正。所以当我看到睡眠训练文章中列举的一堆睡眠和喂奶的时间表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如果妈妈满脑子都是这些“正确”的数据,那她还怎么看见真实的孩子呢?我们学习、参考一些科学统计数据,这本身并没有错,就像我作为心理医生,一样会学习健康的心理表现是怎样,病态的心理表现是怎样,也有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可是当一个活生生的来访者坐到我面前,我所全部关注的,就是他本人,他当下最真实的样子、最原始的感受,而不是他的观点感受是否符合教科书上的标准,我该怎么“矫正”他。



当我脑袋里充斥着为了对方好而要“改正”他的念头时,我已经看不到他了,我看到的只是自己头脑的妄想,不会对来访者真的有帮助。有数个来访者对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说:“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提。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于是,我慢慢有力量面对外部世界。”来访者在不断地教会我们,放下头脑的自恋,活在当下,真地去看见。婴儿在生命的最初,一离开和自己一体的子宫,就被父母透过“正确”数据比较;其许多自发地哭泣和吃奶的渴望,被评判为“过于频繁的”,“不必要的”,甚至是“要被训练改掉的”——这是件多么凄凉的事情:从生命一开始,父母就看不到你!



母亲焦虑会影响婴儿入睡,使用冷漠的“哭声免疫法”则令婴儿绝望

养育一个生命,对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地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她却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享受亲密的幸福感远大于付出的辛苦感。但若一位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那么孩子的出生则会引起她极大地焦虑。而一位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得婴儿也无法安然入睡,频繁夜哭。一生跟踪研究过6万对母婴关系的客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说过:“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因为婴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法单独存活。所以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婴儿哭泣,母亲若能平和地、身心临在地陪伴安抚,婴儿就会很快平静下来;若母亲自身的焦虑也被促发,则其会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婴儿赶快停止哭泣,比如过度摇晃,转移注意力等,这反而会让婴儿哭泣地越来越频繁。最严重的,就是使用“哭泣控制法”、“哭声免疫法”,不断在婴儿哭泣时转身离去,导致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将婴儿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掐灭在了摇篮中。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婴儿是“懂事”的“乖宝宝”,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给婴儿书写了一生孤寂灰暗的生命底色。



事实证明亲密育儿优于所谓“科学训练”,即使做不到亲密育儿也不要训练孩子

我的来访者,还有我的微博评论上,有几十个关于睡眠训练结果的分享。这些妈妈本来顺着母性本能亲密育儿,后来看了各种睡眠训练的“科学主义育儿法”文章,开始恐惧自己的本能是错的,在头脑上相信夜奶“危害”婴儿发育,给婴儿建立正确的睡眠规律才“科学”,然后对孩子进行睡眠训练,训练时间从一星期到半年不等。有趣的是,所有反馈结果都一致,那就是:进行睡眠训练后,婴儿确实“乖”了,但是自发笑容和与人的眼神互动大量减少,对妈妈不再像训练之前那样有很多自发的肢体亲密互动,令这些妈妈感觉到婴儿原本热火火的心逐渐冰冷下去。这让妈妈们觉得不对劲,自己内心也觉得痛苦,于是放弃训练,开始大量亲密互动,及时呼应婴儿,来弥补训练造成的创伤。好消息是,大部分已经弥补成功,母婴链接恢复得跟训练之前一样好。



来找我的新妈妈来访者,基本都是此类问题:照顾婴儿让自己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溃。然而,令人感到庆幸的是,痛苦的另一面,就是疗愈的契机。如果妈妈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向内看,觉知内心感受,那么自己当年遭受的创伤,也会被疗愈。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人,其实是妈妈。



一些妈妈,自己在婴儿期被很多冷漠对待,成年后精神状态会经常退行到婴儿期,像小婴儿一样需要大量睡眠,不能承担压力责任。这种状态的妈妈被要求夜奶,确实会让妈妈精神崩溃。当妈妈的精神压力如此之大时,首先需要照顾好自己,及时请求帮助,比如获得家人的帮助,保姆的分担,心理医生的陪伴等。妈妈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夜奶坚持不了可以暂停,让家人保姆去喂孩子,只要孩子被及时回应,就不会造成大问题。妈妈做不到的,只需简单地承认自己的确目前做不到即可,而不要“合理化”成“孩子有问题,孩子的需求不合理、不必要,孩子应该被矫正”。



放下睡眠控制,满足婴儿全能自恋,建立婴儿的安全感

有关睡眠训练的文章中列出了一堆吃奶和入睡的“科学”时间表,其理论解释是:“让孩子感受到大人控制着一切,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其实这完全是头脑妄想的产物。稍微学过点客体关系心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婴儿一出生就处在“全能自恋期”,认为世界围着我转,我对世界有掌控感,呼“奶”唤“抱”,无所不能,世界与我一体。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才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也是婴儿从自恋中走出的基础。而那些从很小就要被大人掌控,按照大人的节奏来生存的孩子,成年后却非常容易进入“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中,并且难以忍受别人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给各种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制造大量冲突痛苦。最极端的,如变态杀人狂,则是在“全能自恋”期间遭受重创,继而在成年后追求绝对地控制——而只有死人才能被绝对控制。



面对哭泣的婴儿,对内心破碎、焦虑的家长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反应是:解决掉引起我们焦虑的外部事件。比如过度摇晃,夸张地哄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就是阻止婴儿哭泣,不让婴儿内心的情绪能量顺畅流动。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自然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是需要被陪伴呵护,被充分地允许。不妨最简单地换位思考一下:当你惊恐哭泣时,是希望老公告诉你“不要哭!”,或者在你哭的时候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着你,全然地看见你,允许你充分表达?如果连你自己都是渴望被陪伴,那又为何认为比你更弱小的婴儿需要被训练,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



陪伴孩子,也疗愈自己

婴儿是极其细腻敏感的存在,它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家长的内心世界。夜哭夜闹的婴儿,一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过多,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如果真地为孩子好,那么就不需要按着表格喂奶和哄睡,也不需要纠正婴儿的吃奶和睡眠习惯,而是需要回到自己的中心,在孩子夜醒哭泣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既不逃跑也不评判,觉察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同时这也确实不容易,因为面对内心的痛苦,我们很容易逃跑,或者想着去解决引起我们痛苦的人。


然而,真正的勇士,却也正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