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5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世代的交友痛:搭子是友情版的“约炮”吗?(组图)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5555
帖子
325556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22:3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去年八月底,我来到荷兰的一个城市做交换生,这个城市的特产是各种各样前卫的艺术作品,techno 音乐和亚逼。彼时刚刚开始 rave 不久的我热血沸腾,觉得认识这个城市必须得去最牛逼的夜店才行。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这个城市里我认识的只有四个人:两位中国室友,中年房东,和我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很快我就发现没有一个人能跟我去 rave。 Rave 可以先忍忍,忍不了的是孤独。当时是夏末,凡是有阳光的地方都长满了人,大家和朋友、爱人,或者家人一起享受宝贵的好天气,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这一切都不断地提醒我:你该去交新朋友了。


可是学校还没正式开学,我也已经错过了迎新周活动。我突然想到了交友软件 Bumble 的 BFF 功能,它是 Bumble 在date(找约会对象)和 bizz(职场 networking)功能之外的另一个分区,这里的人不是来找性伴侣或者浪漫关系的,而是友情。尽管我已对 Bumble date 完全丧失兴趣,但 BFF 让我重燃希望之火。





Bumble 官网对于 BFF 的介绍:两个人都右滑了彼此之后就可以开始聊天了,在 BFF 上,双方都可以发第一条信息,但是要记住:这个功能是只为了找柏拉图式关系的 我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第一次用 BFF,但是用过很多次 Tinder 或者 Bumble 的约会功能,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对象筛选机制。在 Bumble 上,BFF 和 date 的界面一模一样,都是一眼看照片,然后左划右划。最开始我还在想,到底要以一个怎么样的标准去看别人的简介?后来我也懒得想那么多了,和 date 模式一样:看照片为主,偶尔扫一眼简介。 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每个个体以精准的数字、类型、标签进行展示,消灭了很多不确定性。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选择真实的人,而是一件商品或者一种vibe。不怎么需要冒险和勇气,安全感满满。 我很快就写完了简介,开始划人,这里基本都是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让人感觉更安全了,不过大家明显比 date 模式里谨慎许多。 没过多久我和 L match了。我划她的原因是她有一双漂亮的浅蓝色大眼睛。她比我小一点,是当地一所知名艺术学院的新生。真正让我们产生情感连接的,是她在问好之后提到的思乡。


如此自然地,我们在当地最大的城市公园约了见面,躺在湖边的草坪上晒太阳,聊天,一切都非常美好。尽管她说话声音很小,语速太快,还有一种我从没听过的口音。她用手机拍全景的时候,镜头很自然地扫过了我的脸,后来这段视频出现在她的 Instagram story 里的时候,我有点惊讶,但是第一次被 tag,我觉得挺好玩。 第二次见面还是在同一片草坪上,她知道我喜欢踢球,于是找室友借了一个瘪了气的足球。那是我第一次光着脚只穿运动内衣在真正的草坪上踢球,这感觉和在总决赛的最后加时一分钟里进了一个制胜球一样好。 有一天她终于约我去 rave。习惯了一切都电子化的我哪能想到查 ID 这回事,铁面无私的保安把没有实体证件的人群全部拒之门外,当时已经很晚,我回去取一趟也已经来不及,只能扫兴而归。 第三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我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看了一场奇怪的乐队演出:除了我们两人之外看不到任何没有白发的人,中年女主唱在轻吟几句之后突然开始核嗓尖叫。


但这个地方的霓虹灯很好看,所以我们给彼此拍了一些照片,很快她把我的照片发到了她的另一个 ins 账号上 —— 翻译过来叫“我的漂亮朋友”,简介里她写:“我很生气我的朋友们都不把照片发出来,这就交给我吧”。这是一个有五十多个帖子的私密账号,加上我只有三个亚洲面孔。 我的感受很复杂,总之我觉得自己成为了她日后社交的谈资——“我的那个中国朋友......”,以及,一个时尚挂件。后来开始下雷暴雨,我们赶最后一班车回她家,她给我看她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不求甚解;我给她看《重庆森林》预告片,她无动于衷。当时我知道我们的关系基本走到尽头了,虽然偶尔还会在 ins 上互相点赞和评论几句。 这个城市很小,后来我在学校认识了一个女孩,关注她 ins 之后我发现 L 是我们的共友。我问她是怎么认识 L的,她挺随便地说:“哦,好像是 Bumble BFF 吧,我们喝了一杯。“似乎不太愿意说更多。 我才意识到,最初我以为 BFF 只是一个交朋友的新途径,就和在微博、学校、电影院认识人一样,但并不完全是这样的,BFF 带来的不是我以为的那种朋友。 我对这段关系的感觉很奇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意和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可能是内心把它当成了一次失败的交友经验。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 L 的问题,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而是一种新友谊关系的升起:一种“约炮式”的交友。


被软件机制决定了的友谊形态


为了弄清楚这件事,我又把 Bumble 下了回来,发现了之前忽略的 BFF 和 date 模式的差异:


BFF 里的简介页面


Date 里的简介页面 比如“对于关系的期望”,date 模式有 relationship goal(想认识)这一栏,有四个选项,把目的清晰地进行了区分和标明:


BFF 里也有交友目标,但区分方式并不是关系的种类,而是多达 14 种具体的情境,比如想找游戏玩伴、一起做志愿活动的、一起健身的、找室友……区分的细致程度让我惊讶:





其中有一项是我以前从没见过的“情侣小伙伴(couple friends)”。如果是我想的那样的话,Bumble 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了,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官网上写 BFF 仅适用于柏拉图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对“朋友”的定义又包含“情侣小伙伴”


是多 messy 呢?


这位网友在BFF上交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两个月之后对方告诉她自己要离婚了,因为给老公推荐了Bumble BFF之后,他用它找到了出轨对象。后来她们友情也结束了,这位网友被Bumble彻底伤透,表示自己再也不会打开它了 所以,BFF 在一开始就把我们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健身、室友、喝酒等),而且它的目的很明确,就像在 date模式里约炮的人的情境、目的是性一样。 这种简单粗暴的设定当然很方便有某些具体需求的人,越具体越好,比如你要是想找一个又瘦又高的同龄白人女孩一起打羽毛球,那很简单,划完池子里的人,等着 match 然后开启对话就可以了。 这当然符合我们熟悉的交友规律 —— 在某个特定场合因为一些共同点认识,于是约定下一次见面,做共同喜欢的事情,然后将来往扩展到生活的更多方面,逐渐打破“我们只为了共同爱好而见面”的局限,通常这个“打破”的过程才会使友谊更深入。 但另一方面,这样一上来就如此细致的划分把“打破”的必要性削弱了 —— “难道我们只能做这件事吗?如果我对你感兴趣,但是我实在不擅长体育运动怎么办?”  看来,BFF 要找的不是朋友,而是搭子。


“搭子”与朋友的区别在于,前者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带有“限定性”,只限定于某个场景,某件事情,是很明确的弱关系。比如我们可以打三年羽毛球,但是原生家庭创伤我一个字也不会和你说。而且比小红书和朋友圈更好的是,Bumble 的 BFF 模式更快速和直接,不用费劲找拒绝的理由,左划、取消 match 或者彻底 ghost 就行了。 为了更加精准匹配,BFF 还有一个标签供选择:


有了它,很快你就能判断出谁和你一样是刚来的新人 —— 孤独、身边缺个人、需要情感连接;而谁只是想纯找玩乐搭子 —— 这种细分大大增加了匹配的成功率。 这样看来,BFF 绝对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交友途径 —— 前提是一开始就对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关系想得很清楚,并且你并不排斥“以图识人”。


网友得出结论:大部分人只是在这里散散心,并不是真的来找朋友的。我上个月开始用,和 20 个左右的人聊了天,和 3 个女孩见了面,我和其中两个产生了很好的连接,而且有一个很有希望。(在这找朋友)并不是完全没希望,但是得看概率 就像 L 似乎在我们的关系里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迟疑,而我总是感觉很奇怪。因为她想得比我清楚:想得到什么,可以付出什么,同时也对更多可能性保持开放。


用关系填补情境,Z 世代的交友痛


这让我想到前两年很火的那个词:situationship。它在 2017 年随着社交软件的冉冉升起而诞生,指的是一种“炮友之上,爱情之下”的关系,就是没有任何承诺和责任的“恋爱”。


BFF 和 situationship 真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都不用承诺或担负太多责任,轻松愉快。“朋友”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从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到相濡以沫二十年的发小,都可以用“朋友”来称呼。BFF 结交的则是“处于灰色地带的朋友”,这种关系开始和结束得都可以很轻易,时间长短根本不重要,可能晚上一起去跳个舞就结束了。从一开始你们就清楚,彼此的人生不会产生太多交叉,于是以一种相敬如宾的态度相处,没有傻到动真情。 我目睹过很多人进入一段正经亲密关系的过程,发现多数人在初期极少把对方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但正式确定关系至少一个月之后就会经常发了。像是早期怕有意外发生,得把这个惊喜小心地藏好。 但是 situationship 不用,你可以随便发,天天发,从第一天开始,到你彻底忘记这个人,因为你丝毫不用担心发了一条就没有以后了。若有人蠢到会在评论区问起你们的关系,你就轻飘飘回一句“朋友而已”即可。Situationship 对象像一件最新购入的时尚单品。 以最低的成本为自己社交平台增添几抹色彩,收益却可能很高。这种好事,怪不得大家难以拒绝。毕竟关系嘛,什么都像法律条款一样分得那么清楚就不好玩了。 我并不后悔用 BFF 以及和 L 的这段关系,甚至很开心在对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中有她的参与。 我想起第一次见面那天,我们躺在有点潮湿的草坪上面,她老套地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说我想做的行业里大家成名都很早,挺看重天赋的,她说她的也是,怎么办啊!世界上有野心的人太多了。 我本来想说总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的,结果琢磨半天也想不到怎么用英语准确表达。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有些话不说也就算了。 在荷兰的倒数第三天,我把我在这里结识的所有好朋友都叫了出来,准备狠狠玩一晚上。我的朋友 G 说要带上一位朋友,转场时,我想去 rave,而 G 的那个朋友喜欢“commercial 一点的”,说她知道有一家夜店不错,问有没有人想去。 我们一起走到市中心然后分别了,在路上我不得不一直听她讲述她在交友软件上 match 的高大帅气北欧白男是怎样让她彻底失望的。 总之她让我很不爽。一晚上她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就是:“你的纹身好好看,能不能把纹身师推我。”我加了她 ins,但没有说一句话。后来我才知道,朋友 G 和她也根本不熟,两人是小红书上认识的,大概是常见的“留学搭子”。 现在我才明白和 L 的那段关系,以及这个小插曲和这个人为什么让我不舒服:网络和大数据能让你精准地找到和你所处情境、兴趣和“vibe”相同的人,所以某种意义上你们是一种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擦出的火花。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微妙的结识契机却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段关系的性质。无论是 BFF、小红书还是什么别的情景,当你想和 ta 更进一步时,总会被拒绝;或者 ta 成为你一个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摆件,看到了就拿起来把玩两下。 可克制感情和敞开心扉一样难。毕竟,接受一个人来到然后离开你的生活,这个过程和迈进一家餐厅然后擦嘴离开可不一样。


有人告诉我把友情就当成约会,所以不要追求别人或者表现得太“易得”。这太奇怪了,但是或许我的前朋友有 ta 的道理,呵呵。很多人并不珍惜那些看起来太“易得”或者友善的人 而我还是认为,友情,或者说与人交往的最大魅力,还是在于“打破”的那一瞬间:你们 rave 了一整夜,第二天一起人模狗样地去面试工作,小组讨论,应付上级,或者突然发现“原来你不是我想的那样!”的一瞬间。 这个瞬间你们的关系变得前所未有地脆弱,是一个互相的考验,然后你才能知道你到底是谁,到底想要什么。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