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旅游业是真的复苏了,不光国人集体出动,老外也蜂拥而至。随便哪个著名景点,外国游客都可能多到像是在开联合国会议。
一些地方如果没有中文标识,很可能会让你觉得自己身处欧美。
西安的唐乐宫餐厅,外国人多到衬得中国人快成外国人了。
去上海豫园逛了一圈的中国游客,回来不禁发了一条小红书:这一趟仿佛捅了老外窝。
还有人在街头捡到60英镑,也不由感慨:“外国人真的变多了。”
这样的感慨只是外国游客来华热潮下的冰山一角。看看以下几个数据:
2024年一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6.1%;
“五一”假期入境游客猛增至177.5万人次,已接近出境游人数;
携程数据显示,端午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大幅增长115%。
不过比入境游火爆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十个有八个最后都成了“中吹”。
经由他们的猛烈宣传后,外网评论区甚至出现了外国版《意林》。
就像网友所说:看来中国负责入境游的领导团队里,真的有高人。
来之前视死如归,来之后乐不思蜀
曾经有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外国游客明显减少,一时间借着“外国人不来中国旅游了”的话题来黑中国的小作文满天飞。
小作文会像模像样地列举外国游客不爱来华的理由。
比如中国摄像头太多,侵犯隐私;移动支付太发达,不方便外国游客消费;人太多,旅游体验不佳;景点服务差,等等。
这些理由是否成立,不得而知,但对于不少外国人而言,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偏见很深。在外国版知乎“Quora”上,外国用户曾提问了一堆奇葩问题:中国有汽车吗?有电吗?有银行吗?有铁路吗?
许多机构还常年把中国城市的安全系数排在后面,营造出中国不安全的印象。
连一名马来西亚游客都发视频表示,来之前以为中国落后、脏乱差。这也让中国网友百思不得其解:马来西亚人也能嫌弃中国?他们都是从什么渠道了解中国的?
所以普通外国游客来中国,确实要做一番心理建设。
到中国的头几天,他们普遍会把背包背在前面,防止被偷被抢。
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根本没人惦记他们的财物。
今年在上海,一名外国博主在一家咖啡店做“社会实验”。他将一部苹果电脑和一些现金放桌上,然后离开,用隐秘摄像头观察会不会被偷。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不仅没人偷,连看都没人看一眼。
实验结束,外国博主目瞪口呆,随后把视频发到YouTube上,给其他老外开眼。
一个外国用户留言说:“在美国,当苹果电脑从你的包里拿出来时,‘社会实验’就立即开始了,你马上就能得到结果。”
对中国治安从担心变放心,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的心路历程。
一对英国夫妇带着3个小孩,刚落地中国时十分谨慎。雪上加霜的是,司机不懂英语,送偏了,导致他们不得不在夜里步行前往酒店,所有人东张西望,紧张得快要应激了。
然而仅过了几天,他们每晚必出去探索美食,待在酒店是不可能的。
哪怕只是小吃街的食物,诸如煎饼果子、手抓饼、大肉串,也可能让外国游客大快朵颐。还有人在北京一连吃了几天之后,极力点赞。中国网友见状却只想可怜他:没想到连公认的美食荒漠都能满足他,可想而知之前过的是什么日子。
过去网传“有个老外要吃遍中国,在成都半年了还没出去”的段子,或许确有其事。
除了这些,高铁、地铁更是震撼外国游客的保留项目。
坐上投入使用的无人驾驶汽车,感叹这是“外星科技”。
像8D重庆这样的城市地形和城市建设,被他们直呼是现实版赛博朋克。
最离谱的是,街上和河里没有屎尿也能成为他们旅途中的一个亮点……
这些外国游客,不少是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的中国,原本只想走马观花地游览,渐渐地却发展成深度游。为了增加旅游时间,他们于是开始卡bug,去首尔或者济州岛待两天,再回来144小时重新开始计时。
谁能想到,神州大地竟会随时上演外国版乐不思蜀。
用144个小时,打爆外网流量密码
“发明144小时免签的人真是个天才”,很多网友如此调侃。
去年12月,我国对法国、德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今年3月又把免签范围扩大到12国,效果立竿见影。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这12国游客前往我国内地入境游的订单量同比增长341%。
目前,我国还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54国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游一天比一天热闹。
不光线下热闹,网上更是充斥着他们拍拍拍的旅游视频。
除了对中国充满好奇外,还因为China travel(中国游)已经成为外网流量密码。很多人和事,虽然国人觉得平平无奇,对他们却是处处有反差,天然能吸睛。
比如许多外国游客都会提到一个词:安静。
一名叫“KenAbroad”的德国博主,把中国游视频发到YouTube后,又解答了各国网友的疑问。其中,他特意说道:“老实说,我本以为这里会更混乱一点,因为这是一个拥有2600万人口的都市,道路一定会很混乱、没有秩序。”但事实是,不仅井然有序,而且“super quiet(超级安静)”。
另一名外国游客拍下坐地铁的视频,表示几乎没人大声说话,导致他话都不敢说,网友在弹幕里纷纷开导他“不至于不至于”。
更夸张的是一名博主,在十多分钟的视频里感慨了十几次“真安静”。
这也不禁让网友好奇:外国大城市究竟是有多吵??
感慨完最直观的安静后,当他们开始接触中国人,又将解锁新的反差体验。
在一些老外的印象里,大多数中国人是一板一眼、不苟言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陌生人充满警惕的形象。但在144小时的偶尔相处过后,他们的刻板印象会被彻底粉碎。
外国博主Eoin和Aisling,来之前担心语言不通会有麻烦,结果体验超预期。
“只要我们脸上流露出迷茫的表情,就会有人过来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们还分享说,有一次想扫共享单车,但怎么也没能成功,一个发传单的哥们主动来帮忙,直接用自己的手机给他们扫了一辆,让他们想骑多久骑多久。
一个穷游中国的法国小伙,估计体会更深。
旅行途中,有人请他钓鱼,事后还将他送到车站,又从后备箱拿出四瓶水硬塞进了他的徒步背包。
到了四川,又有当地人免费让他住进家里,给他下面条。
“我的主人”,神翻译…
在对待外国游客这件事上,不少中国人会自动触发热情基因,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有损中国形象。即便遇到的是日本人,也不妨碍这份热情。有一对日本夫妻找不到酒店,路过的大妈和外卖骑手携手相助,把他们送到了酒店才放心离开。
一趟中国游,让他们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想不到,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很多事情的效率为什么还能这么高,包括但不限于打车、外卖、医疗、准点的列车等等。
同样想不到的还有每天乌央乌央的人群经过,为什么大街上、地铁里等公共场合还能常年保持干净。一些外国地铁必备的三件套——流浪汉、尿骚味、老鼠——在中国地铁基本绝迹。
这些稀松平常的日子被一些外国游客引为奇观,拍下来发到外网上,取一个“震惊”“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视频标题,轻松收获几万至几百万的播放量。
有的外国人回国后,恐怕要连夜写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
暴赚530亿美元,只是入境游的小小收获
为了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免签系列政策,我国还花费了不少心思以提升他们的旅游体验。
过去外国人用不了的扫码支付,现在解决了。
支付宝专门推出了两套支付方案。一是“外卡内绑”:下载支付宝App后通过手机号、邮箱或者苹果ID注册,绑定一张国际银行卡;二是“外包内用”:9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个境外钱包用户,可直接在商家处扫支付宝二维码消费。
过去外国人会被一些酒店以“不具备涉外资格”为由拒之门外,现在也解决了。
今年5月,相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旅馆业不得以无涉外资质为由,拒绝接待境外人员。
此外还有涉及方方面面的措施,都在让他们的旅程更方便。为此,北京市官方网站甚至出台了多语种的上百个指南视频,教外国人如何移动支付、办手机卡、坐地铁。
为何要对外国游客如此尽心尽力?
2023年,入境游客8203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378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6824万人次,总花费530亿美元。
但旅游业的意义从来不仅是旅游收入,入境游更是如此。
占领舆论高地,让更多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这件事很重要。不要说自信的人不用在意他人看法,因为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以及中国的营商环境等在全球是什么模样,都与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深度捆绑。
火爆的入境游在这方面带来的好处,现在初见效果了。
西方媒体花费几十年功夫打造的信息茧房,如今正在被一张张机票撕开。
YouTube上一个播放量50多万的中国游视频,标题直接写道“一切都是谎言”。
评论区里的首个热评也很直白地表示:“你在中国待得越久,就越能感受到西方主流媒体就是个笑话。”
被外国游客的真实记录洗刷双眼后,老外们开始睁眼看中国了。
看得多了,他们当中甚至诞生了“中吹”人群。
比如一个外国博主对比了广州和纽约的地铁,一边把广州地铁夸上天,一边把纽约地铁贬得一文不值,导致有些老外在评论区争论了起来。
一名外国用户评论道:“纽约也有一些新地铁,干净的地铁。博主这么对比很不公平。”很快他就收到了一群外国用户的反驳,其中有人说道:“中国任何城市的地铁都很干净,没有屎尿味,也没有流浪汉。美国能做到吗?”
该博主还拍摄了深圳地铁给外国用户看,视频第一句直接吹上了天:“欢迎来到深圳地铁,欢迎来到未来世界。”接着表示,被震撼到无语。
视频标题:美国和中国的基础设施根本没得比
评论区也没人再说“美国不比中国差”了,而是不留情面地贴脸开大:“有的国家只在电影里建设,有的国家把它们变成现实。”
如此倒反天罡的画面,80后和90后以前恐怕想都不敢想。
难怪很多网友大赞免签政策的高明:放开后,自有大儒在外网为我辩经。
当然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很多真相需要时间沉淀,才会慢慢变得透明起来。
当全球遍布中国最强嘴替后,接下来只需要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