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5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4禁文:《经济学人》吹捧中国 背后动机值得细品(图)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8011
帖子
328012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05: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本篇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但是不知是何原因,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被删除。 《经济学人》向来都是非常顽固的反华媒体,最近居然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已经成为科学超级大国》。这种论调非常罕见,甚至是史无前例的。 要知道2019年的时候他们还专门发过一篇《中国能成为科学超级大国吗?》的文章,文章对中国有朝一日成为科学超级大国持怀疑态度。


那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强国呢? 《经济学人》给出的最主要的指标是,中国每年发表的高影响力科学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整个欧盟,包括几乎不可能被操纵的《自然指数》。 这里我有必要解释一下,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人发的论文,数量多,质量差,这种说法,既对又错。 说它对,是因为在国内,的确存在滥发论文的现象,尤其是评职称和学位的时候,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真是一言难尽。 说他错,是因为中国的论文分为两种,一种在国内普通期刊发表,另外一种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 《自然》(Nature)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是依托于全球82种顶级期刊 ,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发表论文质量的综合指数。顶级期刊的数量就那么几种,论文数量也很有限,全世界的科学家同行都盯着,这个指数很难人为操作。再说了,一个英国的学术机构,也没有必要替我们造假。所以,自然指数里的中国论文,和我们通常所说的评职称的论文,完全是两码事。 看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看诺贝尔奖数量? 诺奖的确非常权威,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滞后性,诺奖经常10~20年甚至是40年乃至更久之后,才能确认某项科研成果。相比之下,自然指数是对科研现状的评估,如果按照目前这个趋势,未来诺奖很可能会由中美两国包揽。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排除诺奖本身的意识形态偏见。


中美欧高质量论文数量比较 中国在这一维度上的崛起速度非常快:“2003年,美国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是中国的20倍……到2013年,美国发表的顶级论文数量约为中国的4倍,而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从2022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和整个欧盟” 从科研产出来看,根据莱顿排名,目前有六所中国大学或机构进入世界前十名,七所中国大学或机构进入自然指数排名”。同样,这只是一代人的努力成果。





细分学科比较 从学科来看,中国在14个主要科学学科中领先8个,包括数学和物理学。在材料科学、化学或工程等学科中,中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占所有高影响力论文发表量的70%至80%。当然,我们也有弱项,分别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临床医学、免疫学。


中美科研支出比较 中国在大学和政府研究上的投入也超过了美国,而且支出增长速度惊人:“自 2000年以来,中国在研发上的支出增长了16倍”,并且没有停止的迹象,而美国的支出几乎停滞不前。 看待人才和教育,有两个关键点: 首先,与普遍看法相反,中国是科学家的净进口国:自2000年代末以来,回国的科学家比离开的多。 其次,中国正在培养更多的科学家。例如,2020年中国大学授予的工程学位数量是美国的7倍 。到2025年,中国大学预计将培养出几乎是美国两倍的科学技术博士毕业生。 《经济学人》「罕见正确」地指出,现在是西方应该注意这一新现实的时候了。如今,西方科学家引用中国同行的论文的频率,远低于中国同行引用西方同行的论文的频率,而且很少有西方科学家,在中国访问、工作。 文章最后引用了牛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S.马金森的话:“我认为对中国奇迹作出极限的断言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奇迹还没有极限。” 看了整篇文章,我不得不说,这样的论点,与《经济学人》过去的立场差距太大,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让我不禁要揣测背后的动机,无非就两种: 第一种,不怀好意的捧杀。 表面上肯定中国,实际上是宣扬威胁论,目的就是提醒西方的政客,再不下手围堵,就来不及了。 第二种,形势比人强,这是面对现实。 承认中国崛起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调整心态,放弃零和思维,寻找与中国合作共存的方法。 从善意的角度出发,我当然希望是第二种,但根据过去《经济学人》的一贯尿性,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