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2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人对澳洲医疗有诸多吐槽,我也来吐一吐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30092
帖子
330093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21:2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都应该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医疗体系。所以吐槽澳洲医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再正常不过,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把澳洲的全民免费医保说成是“笑话”,尤其是跟中国医疗比照之后把澳洲医疗贬得一文不值,这样一边倒的调子到底是来自全方位的体察了解,还是糟心事后的一时发泄,就很费思量了。




我在澳洲7年,多次亲身体验公立医疗,看过全科,看过专科,做过体检,也住过医院,总体感觉是非常良好的,尤其是急诊手术那次,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毫无后顾之忧”。

中国国内的读者可能还不大了解在澳洲是怎么看病的,所以我想大概介绍一下。在澳洲的朋友觉得有哪里说的不对的,也欢迎指出。

(一)

在中国看病,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上医院,尤其是三甲大医院。但在澳洲不一样,澳洲是分流处理的。

我们知道看病分门诊和急诊。澳洲医院是没有门诊的,门诊都分散到大大小小的诊所,有点像中国的社区医院。只有急诊,医院才会接收。

门诊去小诊所,急诊去大医院,这是澳洲医疗最基本的规则。

(二)

诊所分全科诊所和专科诊所,都是私人经营的。

普通的小毛小病就去全科诊所看全科医生,其实就是中国医院里的“普通内科”、“普通外科”,感冒发烧拉肚子都可以找他们。

有的全科诊所看病需要预约,有的直接上门就可以。

如果预约好了,就按时赴约,前台确认过后,医生都会准时出来叫唤病人;直接上门的,就去前台挂号,然后在候诊室等待,就我的经验而言,候诊10分钟到1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

全科医生的诊断时间大概在3到15分钟不等,开检查单和药方一般都很吝啬,能不检查就不检查,能不开药就不开药。我和家人看过几十次全科医生,医生主动要求我们验血的不超过3次,给我们开药的次数不超过50%。

(三)

全科医生收费有个术语叫bulk billing,也就是跟政府医保统一结算,不要患者自己掏钱。比如医保报销标准70刀,医生收费70刀,那医生看完病就直接向医保要钱,医保会把70刀转到诊所账上,患者是不用担心钱的事情的。

但是近几年澳洲物价飞涨,所以医生收费提高,但政府结算的标准没有变化,所以很多全科医生就取消了bulk billing,要患者自掏腰包以后自己去医保报销。比如医保报销的标准是70刀,医生收费100刀,那患者就先付100刀给诊所,然后去医保报销70刀,最后自费就是30刀。

Bulk billing诊所的大幅减少,是近年来澳洲医疗最大的槽点之一,一来要自己掏钱,二来过程变繁琐了。我也觉得,物价涨了,最低工资涨了,但医保报销标准长期维持不变,这不够合理。

不过,如果花时间好好谷歌一下的话,每个区域都还是能找到接受bulk billing的诊所的,有时候只是那里的医生不合心意而已。我现在看的医生就依然不用花一分钱。

(四)

全科医生轻易不开检查,但真的要检查,也是可以全额走医保的。

我以前在中国曾查出过肝损伤,所以就找全科医生,说我想要复查一下,医生毫不犹豫就帮我开了血检、尿检和腹部B超,也都是bulk billing的。

但是如果你无缘无故说要体检,医生肯定是不会帮你开检验单的。

我是从中国体制内出来的,那时每年都有公费的体检,不管男女老少,全身上下都做一遍。但在澳洲,尤其是年轻人,并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和习惯,一般要身体出现状况才会去做检查。

对个人来说,定期检查可能是好事。但全民医保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动不动就全民应检尽检。所以我现在觉得,50岁以下无病无痛的话,每年体检一次其实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

(五)

全科医生轻易不开药,头痛脑热很多时候都是让患者回家吃止痛片缓解症状。这也是符合常识的,因为普通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都是可以自愈的,所谓的抗病毒药、消炎药一般并不对症,多吃反而会有副作用。

如果真开了药,是要去药房买的,所以需要自掏腰包。但如果拿了医生的方子,是可以享受医保补贴价的,具体补贴比例有详细的药品目录,这点跟中国是类似的。

至于哪个国家补贴得多,这需要大数据分析,我没这个能力。只能从直觉上来说,澳洲医保应该更加大方,具体可以参见那一年的天价药在澳洲只卖41刀事件。

另外,每个澳洲人的药品开销都有个年度上限,达到上限以后买药更加便宜(一次不超过10刀),对一些弱势群体(包括退休人员)甚至是免费的。我没有用过这个上限,但可以想象这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何等重要的保障。

(六)

全科医生觉得自己看不了的病,就会把病人推荐给专科医生。

在看专科医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带女儿去看过一次,预约排到了三个月之后。费用也比较昂贵,看一次两三百刀是很正常的,医保可以大概报销一半。

但是,个人觉得看专科医生的体验其实是挺好的,值得这个价。医生问诊时间最起码要30分钟,病情、病史、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问得很详细,对小朋友尤其循循善诱耐心解释,没有任何担心和紧张感。

中国看专家确实要更方便一些,大医院都有专家门诊可以预约。但可能是我运气不好,我发现这些很容易约到所谓专家,也就是本院按资历提拔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常常也就是花个几分钟开血检尿检再加一堆安慰剂把我打发了,跟普通小医生也并没有太大区别。

至于真正的一线城市大医院大专家,都知道挂上一个号、看上一次病有多么不容易。

(七)

你可能会问,澳洲看专家要等这么久,小病熬成大病怎么办?这样的例子我也听说过,但网络传播中的“小病”、“大病”都是没有明确定义的,无法确定实际情况是否真有那些匿名网友说的那样严重。

还是那句话,轻病慢病就去诊所,重病急病就去医院。医院如果确定你是重病急病,是不会见死不救的。我亲身经历的急性阑尾炎手术,上午到医院,下午做检查,半夜就动刀,并没有片刻的耽搁。

我以前有个华人房东,说自己有一次在假期得了急性肾炎没去医院,熬了几天变成了慢性肾炎。医生告诉她,像她这种急性病,医院肯定是会马上采取措施治疗的,就算假期也不会把她拒之门外的。

但如果已经是慢性病,那去急诊也是没用的,只能找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一步步慢慢看。

我有一次因为女儿呼吸异常带她去急诊,从下午三四点等到半夜,中间有医生时不时地来查看情况,后来告诉我说,你女儿的症状没有达到紧急的标准,还是明天去看全科医生比较合适,就把我们赶回家了。

事实证明,女儿确实没有得什么急病,第二天再去看全科医生也并没有耽误任何病情。

(八)

公立医院的所有看病开销,包括诊断、治疗、检查、手术、药物、耗材、护理、床位、饮食,都是直接走医保的,病人不用掏一分钱。私立医院是按照个人买的保险找保险公司报销,这我没经历过,也不好评价。

我那次急诊手术最后只付了几十块的停车费。让我比较意外的是,如果要在病床看电视的话,是需要另外付费的。

在澳洲住院最大的优势,就是不需要家人陪同,不需要有人全程24小时帮病人挂号、付款、取药、看吊针、叫护士、端饭喂水、把屎把尿,一切都由医院承包。

在中国经历过家人手术住院的,都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经常听说当病人从医院康复,陪同的家属反而因为操劳而病倒了。当然,也可以另外请护工帮忙照顾病人,但这笔额外开销是完全自费的。

我父亲去世前在中国长年住院,每月扣除医保的报销以后,还需要自费一万多元,他还是事业单位退休的。

(九)

看到这里,你可能疑问更大了,如果澳洲医疗像我说的那么好,为何还会听说这么多的吐槽?

我觉得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有些吐槽针对的都是个人的不快经历,并非对整个医疗系统的不满。

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看到一个不靠谱的全科医生,给出了不靠谱的诊断,或者碰到一个不靠谱的护士,扎中了不靠谱的血管,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每个人一生中遇到的医生护士都是有限的,我的99%满意率无法代表全部,你的99%不满率也不能代表全部。因为几次个人经历就对几十万澳洲医护人员定性,这其实是挺武断的。

第二个原因,是对澳洲医疗体系设计逻辑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这里的吐槽主要包括:医生不开药,医院不收治,手术要等待,专家要排队。

且不论在中国“医生都开药,医院都收治,手术不要等,专家不要排”是否都能成立,我觉得澳洲医疗体系的这些缺点都是因为一个客观事实——医疗资源的有限。

医生不开药,是因为药物滥用的副作用风险,也是因为每一张药方都会用到医保补贴。

医院不收治,是因为患者病情没有达到收治的标准,需要把床位让给病情更紧急的求治者。

手术要等待,也是因为患者并没有到非做不可的地步,需要把机会让给急需上手术台的病人。

专家要排队,是因为专家的稀缺,成为专科医生需要10到20年的学习和培养,始终都赶不上人口的增速。

正因为医疗资源的有限,所以资源的安排才需要分轻重缓急。

请注意,轻重缓急的标准是由医生决定的,而不是由病人自己决定的。每个病人都会以为自己病情很重,最好需要马上医治,一刻也等不得,但在医生看来,在医疗体系的客观排序看来,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

(十)

所以,澳洲医生的“无为而治”对照中国医生的“有药就开”,澳洲医院的“非急莫入”对照中国医院的“有病乱入”,背后都是病人的就医期待和资源的分配逻辑不同。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澳洲医疗体系的理念和逻辑的,包括:

1. 接受门诊分散、急诊集中,相信小诊所医生的诊断能力。

2. 承认自限性疾病的自愈周期,少用抗生素,不用安慰剂。

3. 尊重医生和医院的专业判断,不主观夸大病情,不轻易动用专家。

4. 理解医疗资源的有限性,服从轻重缓急的调配。

如果你也同意以上这些观点,那就能平静接受澳洲医疗体系的种种缺陷。不然的话,中国的医疗体系如此合你心意,飞回去看次病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window._taboola = window._taboola || []; _taboola.push({ mode: 'thumbnails-mob-1x1', container: 'taboola-mobile-below-article-thumbnails', placement: 'Mobile below article thumbnails', target_type: 'mix' });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