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学术调研不能够假借“权力”执行,而忽视被调研者的基本权利,否则就成了打着学术的名义刺探隐私了。
近日,龙口市的郑女士在网上吐槽称,9月份开学以来,孩子所就读的幼儿园给家长连发三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份问卷约120道题。相关问卷不仅有“您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家里装修什么风格”一类的“离谱问题”,还有一些明显在刺探隐私:问家到学校的距离,父母具体用什么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以及父母的单位、职务、家庭年收入等,让她感到被冒犯。
龙口市教体局对此回应称:“问卷属于山东大学的科研项目,受高校委托发给家长,问卷也注明了家长匿名填写。”随后,记者致电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人员表示,《龙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父母卷)》确系该学院两位老师的科研课题项目。
孩子上幼儿园,被发了三份问卷,问了明显没有边界感的问题,难怪家长感觉家庭隐私被刺探、被冒犯。即便教体局宣称家长匿名填写,但有一个问题是填孩子的编号或姓名,等于还是“公开”了。
近年来,学校发放的调查问卷因为内容雷人而翻车的事件还有不少。如据媒体报道,11月份,上海某中学的学生家长投诉,学校发的调查问卷中的一道题目是,“以梯子的形式,将社会阶层从低到高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最低层,10则代表最高层”,让学生们根据自家情况,选择属于梯子的哪一个位置。这明显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也违背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之后教育部门表示,这是实习老师“擅自将与他人在校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带入学校,并发放给学生填写”。
这些问卷内容引发家长反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违背基本的教书育人原则,有的明显带有刺探个人隐私的味道,要求家长填写收入、手机品牌等情况。不禁让人追问,为什么这样毫无边界感的问卷屡禁不绝?
客观而言,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有相应的“科研”任务、论文指标,这些调研任务和学校的评优、老师个人的评定职称密切相关,于是为了完成相应的“科研”、调研任务,“近水楼台先得月”,学生以及家长自然成了被调研的免费“小白鼠”。而且,很多这样的调研问卷是由学校、老师发放,便具有了单向的“权力”下派性质,和普通的学术研究问卷其实有很大区别。
一般来说,如果是纯粹的学术调研,有明确的学术伦理规范,被调研对象应该有充分的知情、同意的权利,并且事先会被明确告知自己的权利义务范围,特别是隐私范围。而从相关报道来看,由学校下发的一些引发争议的“调查问卷”,恰恰缺少了基本的学术规范、伦理规范支撑。
以这几份奇葩问卷来说,按龙口市教体局所说,这是山东大学给的调研问卷。而山东大学又是借当地教体局以及学校的“权力”运作的,让学生家长填写问卷,并不直接面对家长。对学生家长来说,这其实就是学校下派的任务,他们往往是敢怒而不敢言。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搞所谓调研的学术机构(科研部门、教育部门),不对学生家长的隐私负责,教育部门、学校不对问卷内容负责,家长面对明显没有边界感的问卷,又没有说不的权利。而在这背后,其实是严重的错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错位、研究者和被调查对象的错位。这些问卷也就成为了翻车的重要源头。
对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做相应的调研,是有必要的,甚至有些“奇怪”的问题在学术的角度也未必不能谈,但核心问题是如何保障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权利?学术调研不能够假借“权力”执行,而忽视被调研者的基本权利,否则就成了打着学术的名义刺探隐私了。
类似奇葩问卷翻车的案例已经很多了,是时候反思一下这背后的运作机制了,学生、家长不应该是免费的“小白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