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著名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退休人员褚桂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周岁。
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2009年11月2日下午,钱学森家中的灵堂里,被称为钱老“四大弟子”的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在钱老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作为空间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40多年前,他们组成“四人小组”,由钱学森耳提面命,亲自指导他们进行我国早期卫星技术和空间技术发展的探索研究。1963年至1964年,他们是接近钱老最多的人。
报道介绍,1963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钱学森建议上海机电设计院选派4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由他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
上海机电设计院派出了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和褚桂柏4位年轻人,组成研究小组赴京。
褚桂柏回忆说:“1963年春节一过,我们四个人一月份来到北京。钱学森一看四个人的档案,笑眯眯地跟我说:我和你是同行。因为我是交大机车班的,钱学森在交大读书时也在这个系。我本来见这么有名的大科学家挺紧张的,这一说一笑,就不太紧张了。”
钱学森亲切地告诉他们,将在一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内由他亲自指导,任务是收集和学习国外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术资料,跟踪国外宇航技术的发展动向,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钱学森特别吩咐后勤部门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吃住条件。
钱学森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中,每星期召见“四人小组”一次,从未中断过,每次大约2—3.5小时,先由组长孔祥言为主汇报一周来工作的情况,包括收集到的参考资料的名称、大致内容、学习情况、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打算。然后告诉他们怎样学习和分析参考资料,并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学,加深理解。他特别强调,对国外的资料要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光明日报》报道介绍,在钱学森的精心安排下,“四人小组”每周用一半的时间到国防部五院情报所上班,收集、学习火箭、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参考资料。情报所为他们提供了专用办公室,还派该所研究人员帮助他们从该所的图书馆和资料室查找和借阅资料。
经过钱学森的刻意磨练,“四人小组”初步掌握了星际航行和卫星设计的基本知识,在1963年秋完成了一个比较粗略的《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这也许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最早的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
1964年5月间,在钱学森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四人小组”为骨干,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卫星总体研究设计室——第七研究室。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65年5月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为开展卫星研制工作培养了骨干队伍,积累了经验,打下了技术基础。
1964年5月间,在钱学森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四人小组”为骨干,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卫星总体研究设计室——第七研究室。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65年5月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为开展卫星研制工作培养了骨干队伍,积累了经验,打下了技术基础。
1965年8月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按照上级指示,七室完成了卫星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火箭的总体方案设计。1966年到1969年间,七室又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设计,经国防科委批准,于1969年9月11日召开了全国有关单位参加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
在钱学森的指导、培养和推动下形成了以“四人小组”为骨干的第七研究室(卫星和飞船研究室),以七室为主的这支卫星研究设计队伍,成为我国后来研制各种应用卫星的主力军。
另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介绍,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在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即“9·11会议”)开幕式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从此,“航天”一词便逐渐为大家所认同。
钱老给卫星研制人员褚桂柏的回信中,界定了“航天”的关联概念:“1.(行)星际空间——太阳系内的空间。宇宙空间——太阳系外的空间。行星际航行——太阳系内的飞行;宇宙航行——太阳系外的飞行,总称航天。2.用‘航天技术’,不用‘宇宙空间技术’,不要夸大。”
后来,钱学森又将航空、航天、航宇的范围进一步界定为:大气层以内、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太阳系以外,又译定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名词:如将“宇航员”、“太空人”统一为“航天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