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89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药企大洗牌?一片药降到几分钱正常吗?为何这么便宜

[复制链接]

32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26011
帖子
326012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集采价格战后,一片药降到几分钱正常吗? 近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下称“国采”)开标结果引起社会热议。相比此前的集采,此次竞争厂家多,叠加规则变化,竞争空前激烈,出现了“几分钱一片”药品的白菜价。


▲示意图 图据图虫创意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红星新闻指出,低价很正常,仿制药的商业模式就是量大价低,美国的仿制药也很便宜。 此前,国家医保局曾多次解释,集采没有降低企业的合理利润,挤压掉的是营销费用等虚高的价格水分。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淘汰。一名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对红星新闻分析,对于那些以极低价中标的小厂家而言,国内医药工业集中度提升是大趋势,他们越来越难存活。江滨认为,集采是行业的整顿和升级。 集采后 有的药降价幅度高达90%以上 自2019年“4+7”集采落地以来,集采已逐渐常态化。过去几年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都是一年两次,许多大品种已经集采完毕,2024年是首次直到年底才开启一次国家组织药品集采。62个品种中最大的品种目前市场规模为40多亿元,比起此前几批的重磅品种小很多。 此批国采注射液品种较多。竞争厂家数最多的间苯三酚注射剂,四川海梦智森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受托生产)报出最低价0.22元(规格4ml:40mg*1支),较限价(为国家医保局给出的限制,一般已经低于目前市场价格)低92.36%,是中选的第二名价格的一半。 在前几年大量大众降糖药集采完毕后,此次集采纳入的几款复方降糖药,从结果来看,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单片报价已不到0.2元,较限价降幅在90%左右。 在过去九批许多大品种已经集采完毕后,第十批本就竞争激烈,62种药品中,多数的竞争厂家达两位数。这次的规则又做了一次大升级,加剧了厂家的“内卷”。


▲2024年12月15日,上海,药店内市民购药 图据视觉中国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采购文件,申报规则明确存在“强关联”的申报企业视为1家计数,涉及企业独立或组成多个联合体进行申报,最低报价视作有效申报;如果存在3家及以上委托生产的情况,入围企业减少1家。此举是为了防止药企“换马甲”、搞关联控制。 中选条件也很关键。第九批国采有三大中选条件:小于等于品种最低单位可比报价1.8倍的“熔断机制”,大于等于限价50%的保底规则,或者单位可比价绝对数小于等于0.1元。第十批国采则把“大于等于限价的50% ”这一条件取消,低于限价的一半不能保证入围了,“小于等于1.8倍”则成为必争之地,厂家们开始“疯狂内卷”。 此次集采规则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复活机制:未中选但获得入围资格的企业品种,若接受第一轮的最高拟中选价格(如第一轮只有1家拟中选,价格则为此拟中选单位可比价的1.8倍),可获得拟中选资格。这样说来,只要入围企业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就可中标,但据多家媒体现场报道,许多企业放弃了接受。 从最终结果来看,外企几乎退场,多家大的内资企业也在多个品种上选择了放弃。 集采后的药品价格战正常吗? 专家:仿制药的商业模式就是量大价低 近期还有一次国家组织集采,却与第十批药品国采的“惨烈厮杀”形成鲜明对比。12月19日的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对象为人工耳蜗类和外周血管支架类。高值耗材利润空间大,从结果来看,降价幅度达到八九成,但外企积极参与,所有4个品类(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品类)均由头部外企以第一名中选,大部分中选企业对于结果也较为满意。 高值耗材集采没有以仿制药为对象的药品集采那么“卷”。多数高值耗材在国内的市场还是进口引领、国产跟随,玩家也不够多,进口产品还没有像很多原研药一样经历了仿制药“围攻”后量价齐跌的“专利悬崖”。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红星新闻指出,高值耗材集采和药品集采形势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值耗材集采是增量竞争,更像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而药品集采是存量竞争。 江滨表示,在行业内看来,低价很正常,仿制药的商业模式就是量大价低,美国的仿制药也很便宜。这符合药品的生命周期,是行业的自然规律。 国家医保局曾在多个场合多次解释,集采促进公平竞争,让过专利期的“老药”价格回归合理,同时重塑行业生态,为创新研发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医保局多次强调,集采没有降低企业的合理利润,挤压掉的是虚高的价格水分,包括“灰色地带”。 首先,中选产品按合同规定的约定采购量直销医院,营销费用等大量中间环节费用大幅度节约。过去药价高企、“带金销售”的时代,药价中约30%-40%是销售推广费用。 其次,“确保回款”显著缩短医疗机构结算药品货款的周期,减轻了中选企业资金成本。 再次,中选产品的市场销量迅速扩张,通过规模效应使得生产成本得到分摊,平均成本更低。此外,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通过竞争引导医药企业加强质量和成本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药品包装节俭化、简约化,节省药品包装成本。 仿制药厂家的决策和项目选择在优化 行业朝着理性和专业方向发展 不过,此次药品集采降价幅度甚至超出前几批国采,为什么中选企业能接受如此低的价格? 一名医药行业的基金经理对红星新闻分析,有些企业可能是基于产能先行的逻辑,因为“拿不到量死得更快”。对于这些以极低价中标的小企业而言,国内医药工业集中度提升是大趋势,他们越来越难存活。 江滨进一步向红星新闻指出,第十批药品集采的品种本身已经是过度内卷,远远供过于求,集采是行业的整顿和升级。“一个品种的市场本来最多容纳10个厂家,如果挤进40家,那大家生存都困难,占用的社会资源本可以去做其他事,不用内卷,不用内耗。” 在越来越“卷”的形势下,很多厂家都取消仿制药立项了。江滨认为这是好事。她指出,实际上,如果一个品种已经有三家过评了,就很难有机会,不用进入了。从集采以来这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仿制药厂家的决策和项目选择在优化,行业朝着理性和专业方向发展。 从使用端来说,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仍要经历一个过程。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10月曾在《知识分子》撰文称,仿制药的使命就是替代原研药,促进药品的可及。让医生和患者认同其与原研药疗效相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加强对仿制药知识的宣传和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接纳和信任仿制药。 毕井泉在文中也承认,有的药品集采价格过低,有的中标药品亏损生产,对保证产品质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此,他的建议是,保证集采中标产品有合理利润,要充分考虑企业回收研发成本和补偿质量运行成本的需要。对于报价低于企业生产成本或社会公认生产成本的,按不正当竞争予以查处。此外,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应当研究把药品生产监管职责集中到中央政府的可能性。 与许多专家同时接纳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想法一致的是,毕井泉也建议医保部门参照国际成熟经验制定化学药品通用名的支付标准,超出支付标准部分由患者自己支付或商业医疗保险支付。 相关报道:阿司匹林几分一片,集采后药价为何这么便宜?药企面临大洗牌?


价格真的被打下来了。这次被破价的不是电商直播间,而是最近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现场。阿司匹林低到3分一片,叶酸片只要1.8元。12月19日,天津的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的价格也纷纷被打到骨折,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原来要上万的血管支架价格也被砍到几千块。


药价和医用耗材的大幅下跌显然能让广大患者受益。但也有媒体发现,最近的几次药物集采,大部分原研药退出竞标,一些头部药企,比如拜耳、辉瑞都直接放弃了我国公立医院医保这个巨大市场。 有评论指出,在美国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其实也只要3美分/片,国内原来的0.6元/片其实也高于美国的价格。同样的仿制药中国价格高于美国,本身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如今的药物集采算是一次价格回归。 然而,暴跌的药价还是引发了患者和资本市场的担忧。有患者在网上吐槽由于药物集采,医院里已经配不到常见的进口药了。部分上市的财报也显示,受集采降价、药材涨价的影响,大批国有药企的利润出现了大幅下跌,今年三季度,同仁堂净利润减少了2.92%,白云山、步长制药、健民集团、太极等龙头企业的第三季度净利润也大幅下降。 医药集采是否会倒逼中国医药市场良性发展并让普通患者受益?集中采购的医药耗材又将对中国药企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药企还有利润空间吗? 药价的暴跌,让不少人反而替药厂担心起来,这么便宜的药,药企有利润吗?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两个概念,我们平时吃的药物分为原研药和仿制药两种。所谓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功效、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只要专利药品的保护期到期,其他国家和制药厂即可生产仿制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印度版的格列宁,就是一种仿制药。


电影《我不是药神》截图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宋晓亭在今年12月的一场论坛透露,如今我国仿制药仍然占到70%到80%,仿制药是中国人用药的基本盘。而在国外这个比例甚至更高,美国仿制药的处方占比达90%,日本为77%。 那么仿制药的制造成本高吗? 和原研药不同,仿制药不需要研发投入,也没有专利成本,仅需要做效能测试,确保仿制药的药效和被仿制的原研药药效一致,这样一来,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大部分仿制药厂的制药工艺也是成熟的,有设备有配方,直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产量大了还能发挥规模效应,成本就越低。所以仿制药的价格肯定还是合理的。 有人担心药企会为了增加利润而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有药厂技术人员表示,其实一片2克的药中,实际有效成分只占整个药片的10%到20%,剩下的基本都是辅料,主要包括乳糖、淀粉、碳酸钙、黏合剂、崩解剂等,这些辅料的成本本身也不低。 就以最常见的退烧药扑热息痛为例,原料一公斤的成本不到10块钱,它的辅料成分也比原料价格高,所以通过减少有效成本来降低药价的做法可行性并不大。


2022年,东北制药20片退烧药售价2元 当然,也存在一些仿制药原料比辅料贵的情况,关于如何防止有效成分被降低,就依靠后续有关部门的监督了。 此外,还有人担心,集采大幅度采购仿制药,会把原研药、创新药逼到角落里,甚至出现没钱去做新药,那么集采是否会对普通人用上新药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原研药的出路在哪里? 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既然需要研发和生产,都要付出成本,这些成本它要收回来。


有业内人士表示,既然现在集采把价格打得很低,大部分药企无非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放弃生产或者放弃医保渠道。现在有些国外药企就把药物销售渠道建到了线上,或者通过外资医院来出售高价药。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换汤不换药,把剂型和包装改变一下,然后再去提高价格。 和科技公司类似,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不少研发原研药的上市公司,最开始常年都是亏损的,因为前期需要投入研发,而药品还未上市,所以只能亏损。但这些药品上市后,必须通过价格调整来收回成本。 和仿制药不同,这些原研药的专利是有期限的,必须在专利期限内把成本收回来,否则就会亏损。 目前全世界的药物研发都是市场化操作,不可能都靠情怀去做买卖。也没有那么多企业都经得住长期的亏损,等到专利成本收回的那天。国内的创新药企百利天恒上市前,就曾经经历过连续三年亏损,直到找到了外部资金才摆脱了研发资金的困境。


有医生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言:医生和患者都觉得采用集采政策,对老百姓和医保的支出都减少了很多。但是今后也会存在市场和需求两端的不平衡,市场需要赚钱,而需求端希望少花钱,双方还是存在一定的冲突的。 还有基层医生坦言,一些慢性病的药物出现价格暴跌之后,确实会出现剂量问题,哪些药物因集采受益,哪些因为集采降低了质量,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政策也是众口难调。 有媒体报道,实际上在一些城市的三甲医院,考虑到患者有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还是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原研药。还有在临床上,不少医生用药还需要积累经验,一个集采的“新药”如何使用显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药企面临大洗牌? 仿制药集采让国内上市药企格局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国产龙头企业石药集团、成都倍特、扬子江药业等药企都成了大赢家。 其中有创新药能力的石药集团及其子公司一口气拿下了15个药品的拟中选资格,成都倍特和扬子江药业,分别有10个和9个产品拟中选。


对于中国药企来说,也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部分原研药企业会通过资本市场去保证药物研发,再通过时间差去博一把上市后的专利费。百利天恒的老总朱义就曾在公司内部讲话中提到:未来世界上只有两种药,创新药和其他。未来,其他药物的利润会将薄如刀片。 另一批仿制药企业则只能专注于抢着等药物的专利期过去,进行首仿。由于集采导致的利润空间下降,还会倒逼一些国内药企的反向出海,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已披露的跨境创新交易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460亿美元。药企南京健友经过几年开拓,目前已经持有80个美国批文,同时拥有12条符合FDA质量标准的生产线。此外,健友集采中标产品依诺肝素这几年在美国也有30%的市场份额了。 对于监管层面而言,集采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价,更多是铲除医疗采购中的带金销售,引导产业结构改变。 有评论预言医保的集采会掀起国内药企的淘汰潮,但截至2023年底,全国药企数量为9412家,较上年底增加了598家,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药厂关闭潮,这背后的原因是创新药物的崛起。 集采对于中药企业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由于集采的中药饮片、颗粒和注射液的价格降幅达到了50%,今年9月,A股中的中药板块整体下跌,相关中医药头部企业股价下跌幅度在6%—9%。由于目前医院对于中成药的准入门槛在普遍逐步提高,此番的集采降价或许能从价格上拓宽中药在医保中的适用范围。此外,中药一样也能享受到创新药的福利,中成药企业如果能借此进行产业升级,在创新产品上下功夫,未来还有机会获得集采红利。


最后,对一些看似中标的药企来说,如何适应新的价格和供应体系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一些地方采购平台的公开通报,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中标药品因无法及时供货而上榜,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头部药企。一旦出现断供,监管机构也会安排其他药企产品及时补位。但是在医药集采的背景下,一部分药企必须进行产能更新,如果无法适应新的集采环境,也会面临淘汰的危机。 医疗质量、医疗成本和医疗效率是衡量医疗水平的三个维度,现实是三者不可能兼得。网上一些营销号吹嘘的某些发达国家免费医疗,其实质就是高质量高成本的低效率,公立医院排几个月的队,对普通人也未必友好。 随着前一段外资医院的试点和最近的医药集采,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了监管部门对分流公共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的试想。毕竟对有钱的人来说,看病就不在乎成本,期望的就是质量和效率。但对大部分没钱的人,除了疗效之外,最看重的恰恰是要花多少钱了。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