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科技大学的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孙皖宁(Wanning Sun)教授在Crikey网站发表题为《达顿在中国问题上的“鹰派-鸽派”拉锯战,让工党时刻保持警惕》的文章。
全文如下:
在工党上周末的竞选活动中,艾博年总理(Anthony Albanese)没有提及中国,但达顿提及了。
他的竞选围绕一系列与艾博年所持立场不同的议题展开,其中提到工党党魁在面对“中国军舰在澳洲附近海域进行实弹演习”以及“中国战斗机环绕澳洲领空飞行”等事件时表现软弱。
他认为,“如果不是我们的商业飞行员发现这些情况,总理可能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达顿的用词表现出了明显的同情与深切的担忧,不仅将对手描绘成软弱的形象,并利用公众对澳洲国家安全的关注,营造了一种澳洲即将被好战、渴望战争的中国所控制的前景。
这并不是达顿第一次采取这种立场。早在2022年,时任国防部长的达顿就曾将中国和俄罗斯比作二战前的纳粹德国,并告诉澳人“确保和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好战争准备”。
那有什么新的立场呢?新的是达顿对中国的立场,就像他的其余几项政策一样,似乎又被打脸。他和他的政党痛苦的认识到,强硬的对华言论可能会对那些华裔选民高度集中的边缘席位造成损害,就像上次选举时一样。
因此,达顿于去年6月宣布他是“亲华”的,他希望看到与中国的贸易翻一番,部分媒体评论他“从鹰派变成了鸽派”。自那以后,他的对华言论就变得相当“严谨”,避免直接批评中国,把唱白脸的角色留给了James Paterson和Andrew Hastie等职位较低的同事。
(图片来源:Crikey)
在今年头几个月,达顿在面对华裔澳人和右翼支持者时似乎形成了一种平衡,但有两件事打破了这个平衡。其一,是中国军舰抵达澳洲附近海域,工党的冷静反应为达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在让他在与政治对手的竞争中得分。
其次,虽然早些时候的民调结果显示自由党领先,但最近的民调结果似乎开始转向,迫使联盟党重新调整其立场的成本和收益,对国家安全问题采取更强硬的态度似乎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举动。
这一转变在达顿3月20日的外交政策演讲中得到了最清晰的阐述,他在演讲中表示,就中国而言,“必须明确红线的位置”。他告诉听众,联盟党不会容忍针对华裔澳人的外国干涉,也不会容忍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
达顿很可能希望有一道“中国墙”,以确保这些话不会传到华裔澳人的耳朵里。虽然许多华裔澳人可能确实错过了他在洛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的演讲,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鹰派-鸽派-鹰派”的立场变换。
因此,当一艘中国科考船完成和新西兰的联合研究后,南下绕行至澳洲南部的专属经济区时,他抓住机会再次向政治对手发起攻击,称这艘船是在收集海底电缆情报。
当记者问及此事时,艾博年坦率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中国没有违反国际法,但他“宁愿这艘船没有出现”。
艾博年敏锐地意识到,对手想利用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更强硬的立场,但同时又为自己实施了“冷静而一贯”的对华政策感到自豪。
因此,我们在竞选活动中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住房、生活成本和税收是许多澳洲选民最关心的问题,但主要政党如何应对这两个全球大国,才是加分项。
就工党的竞选活动而言,中国不是问题所在,但避免在中国问题上被联盟党夹击的挑战仍存在。由于担心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走错路,工党在过去几周似乎时不时就会放弃其冷静而一贯的做法,艾博年对达尔文港租约的态度就是例子之一。
由于预料到联盟党打算立即宣布收回该港口的计划,艾博年迅速采取行动,并向ABC Radio Darwin透露,他的政府近几个月来一直在制定一项与该港口租约有关的计划,此举旨在击败其政治对手。
尽管澳洲安全情报局(ASIO)曾“彻查”过这份租约,但现在,澳洲两个主要政党似乎突然达成共识:2015年时任总理谭保和北领地政府将港口租给一家中资企业的决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但时任国防部长Dennis Richardson表示,这种有关安全的担忧是“荒谬”和“危言耸听”的。
有些人可能还记得,谭保曾因租约问题引起奥巴马政府的不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党和联盟党最近宣布收回租约的决定无疑会让美国高兴,该决定是在特朗普拒绝对澳洲豁免关税之后作出的。尽管我们是美国的战略伙伴,且正如特朗普所说,澳洲是一个“不仅人好,且一切都好”的国家。
担心被夹在中间可能也是工党立即拒绝肖谦大使“携手”应对特朗普关税的原因。
尽管两大政党都不愿冒险使用明目张胆的反华言论,但“中国影响力”这张牌显然仍摆在桌面上,且两党都在通过我们的媒体打出这张牌。
因此,当达顿被拍到与一名“与中共有关的豪客”在一起,而后者又与被撤销澳洲永居身份的中国商人黄向墨有关时,联盟党要求工党解释一笔来自“一名被宣布为外国势力代理人的中国集团高级成员”的捐款。
不管怎样,中国似乎与整个大选息息相关,就像一个来来去去,但从未完全消失的幽灵。显然,虽然工党更希望中国问题不存在(借用Albanese的话),但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试图预测其对手在这一领域的任何举动。
*本文作者孙皖宁是悉尼科技大学的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同时担任该校澳中关系研究院(UTS Australia-China Relations Institute)副院长。自2016年起,她便是澳洲人文学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the Humanities)院士,她在中国研究领域因其关于当代中国城乡迁移与社会不平等的民族志研究而广为人知。她的文章涉及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媒体和澳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