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推出一种全新的「超薄座椅」,其厚度比过去的飞机座椅整整少了一半。虽然航空公司声称,这种设计能让每架飞机增加14到28个座位,每年额外收入约3亿元人民币,但新座椅却在乘客中引发巨大争议。
不少乘客纷纷吐槽,这样的座椅根本就是“现代酷刑”,有人调侃:“南航原本的‘沙发座椅’,现在彻底变成了‘硬座’!”
乘客体验差评连连:飞行两小时,腰酸背痛
4月8日,乘客高女士搭乘南航从上海飞往北京的航班,全程约两个半小时,原本是段轻松短途旅行,却让她倍感煎熬。她表示:“这种座椅实在太薄太硬,坐上去没多久腰就酸了,背也疼。后排乘客稍微碰一下椅背,我都觉得非常不舒服。”
更让高女士郁闷的是,同一天朋友搭乘某廉价航空的飞机,发现虽然也使用了薄型座椅,但座位之间的腿部空间竟比南航更宽敞。她忍不住抱怨道:“花全价机票的钱,结果体验居然不如廉航,我到底图什么?”
在网络上,类似的吐槽更是不少。有网友评论道:“航空公司为了多赚钱,完全不顾旅客体验,这样的座椅设计师自己坐过吗?”
“高价票,廉航体验”?
南航并非定位为廉价航空公司,过去一直以高品质服务著称。但随着「超薄座椅」的普及、机舱布局向全经济舱转变,这种“廉航化”的趋势,引起不少乘客的强烈不满。
南航强调,尽管座椅变薄了,但座椅前后的空间并未减小,甚至略微增大,座椅本身也完全符合安全标准。但这种解释并未说服大多数乘客,大家普遍反映乘坐舒适度明显下降,“短途勉强忍受,长途根本是折磨”。
日本专家质疑安全性:“遇到乱流令人担忧”
除了乘客的吐槽,日本航空专家、前飞行员杉江弘在接受富士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对这种“超薄座椅”的安全性抱有疑虑。
”
杉江弘指出,虽然座椅厂商强调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但在实际飞行中,飞机遇到强烈乱流或降落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这种座椅是否具备足够的缓冲保护能力,令人感到不安。“尤其对乘客的头部、背部与腰部,这样薄的座椅真的能提供足够的保护吗?”杉江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事实上,不仅是南航,国内其他航空公司,近期也陆续启用了类似的薄型座椅,以实现成本控制、增加收益。航空餐食也在缩水,“降本增效”趋势明显。
许多乘客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无奈,“明明花了更多钱,却得到廉航一般的体验,实在无法接受”,更多人坦言:“航空公司省钱,我们却在受罪。”
日本航空靠服务赢得口碑,网友:差距太大
与“座椅减薄”、“服务缩水”截然相反,日本航空(JAL)则因其舒适的座椅设计和贴心的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日本航空的座椅设计以舒适和安全著称,乘坐空间宽敞,座椅填充厚实,即使经济舱也能让旅客在长途飞行中获得较好的休息。乘务员细致贴心的服务,更是成为日航最为著名的品牌特色之一,不少乘客在体验后纷纷称赞:“坐日航的航班真是一种享受。”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日本航空不仅未降低服务标准,反而在细节上更加讲究,让许多中国游客直呼:“对比一下,国内航空公司差距实在太大!”
短期盈利VS品牌长远发展,这笔账值得好好算算
短期来看,“超薄座椅”确实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大幅节约成本,创造更高收益。然而,长期来看,以牺牲乘客舒适度为代价的做法,很可能严重损害品牌形象,最终让企业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毕竟,乘客的口碑与信任才是航空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靠座椅“缩水”赚到的钱,最终可能会因旅客不满而流失掉更多的长期收益。尤其是当乘客发现,花同样的钱却只能享受“廉航”的品质时,原本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与忠诚度就会严重受损。
结语:“超薄座椅”或许赚钱,但值不值?
乘客对“超薄座椅”的不满,实际上反映出航空公司在追求短期利润时,容易忽视旅客感受的现实。毕竟,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才是真正决定企业能否持续盈利的关键因素。
航空公司通过削减座椅厚度来省钱,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未必能真正带来长期的成功。而日本航空通过高品质服务赢得乘客的认可,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国内航空公司学习的模式。
毕竟,让乘客舒适满意,才是航空公司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