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软饮料公司之一可口可乐,近日在澳洲重新推出一项热门的“Share A Coke”营销活动,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关于澳洲俚语是否“存在冒犯”的争议。
这项营销活动最早于2011年在澳洲推出,今年再次回归。新版“Share A Coke”活动将近200个个性化的姓名及昵称印在可口可乐、健怡可乐以及零糖可乐的瓶罐上,供消费者在货架上挑选属于自己的那一瓶。
(图片来源:澳洲新闻集团)
为了迎合本土文化,可口可乐还特别添加了一些极具澳洲色彩的称呼,如“Boofhead”(呆子)、“Sis”(姐妹)以及“Old Mate”(老哥)。
然而,其中一个词语“Bogan”的出现却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位网友甚至在Reddit上发帖发问:“这罐零度可乐上印的‘Bogan’,到底是一种羞辱还是某种荣誉徽章?”
“Bogan”是澳洲一个俚语,通常用来形容工人阶级背景的人。据说这一词源自20世纪80年代墨尔本西郊,有时也被用来取代“larrikin”(恶棍、离经叛道者)一词。
不过,大多数时候,“Bogan”带有对一个人的说话方式、穿衣风格、态度及行为不够精致、不够“高雅”的刻板印象。
(图片来源:澳洲新闻集团)
随着印有“Bogan”字样的可乐罐相关图片在Reddit上传开,不少澳洲网友纷纷发表看法,对这个词到底是否属于“存在冒犯”表达了不同意见。
“只要你想,任何词都能是冒犯词。”
“我们现在真的把‘Bogan’当成贬义词了吗?”
“确实有人带有阶级偏见地使用这个词,但说实话,我已经四十多岁了,我这一生遇到的大多数‘Bogan’,他们自己都引以为傲。我唯一见过把这个词用作贬义的地方,可能只有堪培拉了。”
“‘Bogan’这个词本身可以是中性的。我认识一些人会自称Bogan很自豪,但我自己是绝不会用这个词称呼别人的,就算对方说他不介意,我也不会这么做。”
“我正在喝印有‘Boofhead’的可乐……还经常能买到印有‘Boomer(婴儿潮一代)’的。”
“几乎每个澳洲人都有点儿‘Bogan’的特质,或者至少认识这样的人,哈哈。这绝对是澳洲的俚语文化。”
“我曾经在货架上看到过两瓶,一瓶写着‘Boomer’,一瓶写着‘Boofhead’,我还拍了张照,原本想发给我继父,但后来想了想,他可能会觉得这是在骂他。”
“‘Bogan’已经是澳洲文化认同的一部分,这怎么会是贬义词?”
(图片来源:澳洲新闻集团)
历史学者兼学术专家Henry Paternoster曾在2020年接受九号台采访时表示,这个词语虽源于阶层划分,但其含义早已变化。
“我们现在很少再说‘工人阶级’这个词了,反而会用像‘Bogan’这样的话语来反映阶层。”
“‘Bogan’这个词非常有趣,因为它既可以被用来歌颂某种澳洲文化,也可以被用来攻击某种刻板印象,关键看你是想贬低还是想肯定。”
面对争议,可口可乐的发言人则回应说:“‘Share a Coke’是一项希望传递快乐与包容的活动。”
“我们认为‘Bogan’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澳洲词汇,通常都带着调侃和善意的意味。”
“根据我们的调研,确实有一些澳洲人会非常自豪自己被称为‘Bo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