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生活的华人和留学生,应该没人不知道Woolworths吧——这个遍布大街小巷的超市连锁品牌,是大家买菜、囤货、凑折扣的首选“根据地”。
无论是刚下课的留学生,还是忙碌打工后的华人上班族,都习惯走进这家熟悉的超市,解决一日三餐的“补给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日常到不能更日常的场所,最近却发生了一件令不少人瞠目结舌的事。一位华人女生在Woolworths购物,结果却遭到店员当场怒斥,甚至被指控“欺诈、违法”,扬言要报警处理——让人不禁心头一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只因用了男友的会员积分,就被威胁报警?
Woolworths是澳大利亚最知名、最受欢迎的连锁超市之一。作为“澳洲大地上的生活必需品集散地”,Woolworths几乎遍布每一个城市和郊区,深受留学生和新移民喜爱。不论是日常食材、生鲜果蔬,还是生活用品、药品、熟食,一站式购物应有尽有。
它家的Rewards会员制度也颇受欢迎,积分可用于折扣换购,对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来说十分实用。
事件发生在西澳珀斯市中心热闹的Murray Street Woolworths门店,这天,华人女生Caterina和往常一样走进超市购物,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结账流程,结果却意外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尴尬的收银风波。
事情的起因听上去再平常不过。结账时,Caterina出示了她男朋友发来的Woolworths Rewards会员卡截图,打算扫码积分。这种“情侣共用一张卡”的操作,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然而,就在她扫码时遇到技术问题、请店员协助的一瞬间,风向突然变了。
这位收银员在得知会员卡并非Caterina本人所有后,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瞬间“变脸”,当场指责她涉嫌欺诈,称这是“违法行为”,语气严厉得仿佛她是在用假护照逃税。更夸张的是,对方还扬言要报警处理。这一通激烈反应让Caterina当场愣住,心中满是困惑与委屈。
面对突如其来的“指控”,她连忙解释称男友是主动授权她使用会员卡的,而且他自己过去也用过家人的卡,从没被质疑过。为了证明她并无恶意,Caterina当场拨通了男友电话,让他亲自“现声”澄清情况。遗憾的是,这通电话并没能缓解现场的紧张气氛,收银员依旧坚持原则,脸色铁青。
经过一番交涉,最终她虽然还是顺利完成了支付和积分流程,但整件事的过程却让她感到极度不适。事后,Caterina 向媒体表示,她在超市里的那段时间就像“被盯上的坏学生”一样被所有人围堵看着,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做了许多人都会做的事”。
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却意外引发了关于消费者习惯与制度边界的讨论。在便利与规则之间,消费者的日常操作是否已经悄悄踩线?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会员卡截图共享行为,是否真的存在风险?
但是,网友的评论就很有意思了。
有本地网友看了这件事后忍不住吐槽,直言这是种族歧视:“正常的一家人,谁没个会员卡啊,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没卡,朋友有,店员一般都会提醒你直接用朋友的,怎么到这儿就这么严格了?”
还有人觉得这完全是店员自己找茬,根本就是无事生非:“人家自己主动说要用的,又不是盗刷,怎么就给人家扣个‘欺诈’的大帽子?说实话,店员这是被刺激了吧?要真有心,干脆去管那些偷东西的啊,每次去他们店里,垃圾食品和开封的饮料总能见到,啥都敢偷,偏偏对正常消费者下手。
不少人表示,女生应该硬气一点,就跟店员说报警,看看警察愿不愿意来,估计警察来了还会说浪费社会资源,闲的没事儿做。
2
只因借用会员卡,竟被警察抄家
会员卡的麻烦故事远不止这一个。
去年四月的一个清晨,美国加州的华人杨先生正打算好好享受他的一天,却没想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平静。当警察拿着搜查令出现在他门前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看错了?”面对警察的询问,杨先生一脸茫然:“我到底做了什么?”
经过律师的介入,杨先生才终于弄清楚,原来一年前他在Costco超市的一个“举手之劳”竟引发了一场大麻烦。
话说那一年,杨先生正和朋友们在Costco超市购物。Costco,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会员制天堂”,不仅购物便宜,还有各种优惠和大礼包。但如果没有会员卡,你就得站在门口看别人买买买。
某次,杨先生结账时,碰到一位同样是中国面孔的顾客,他匆匆走过来请求帮助,说自己是中国来的游客,英语不太好,无法用英语理解超市的规矩。更关键的是,没会员卡,没法结账。在一番请求商量下,杨先生同意用自己的会员卡为对方结账,顾客拿出现金支付,完美解决。
然而,这个看似无害的好心帮助,却像扔进水里的石子,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波澜。几天后,这位“游客”把购买的苹果手表退货了。问题来了:这不是普通的退货!他们发现,手表居然是假货!而更离谱的是,这位“游客”居然用杨先生的会员卡号退货,却没有留下任何的交易凭证或有效证据,搞得Costco一头雾水,选择报警处理。
警方根据退货记录追踪到了杨先生,直接找上门来。这时候,杨先生开始陷入困境:“我只帮忙结账啊,怎么就变成了嫌疑人?”结果,杨先生不光要面对警方的质问,还得忍受一场漫长的调查,证明自己没有参与假货交易。
因为退款记录显示的会员卡号正是杨先生的,虽然杨先生最终无罪,但他却因此背上了三项重罪指控:欺诈、盗窃和伪造。即使最后洗清了罪名,他依然得付出巨额律师费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海外生活,大家互帮互助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当你看到同胞遇到点小麻烦时,大家都会热心地伸出援手,毕竟都说“助人为乐”嘛。不过,说到借会员卡这件事,大家一定得三思而后行!虽然看似只是小小的帮个忙,但背后潜藏的风险可不少。
首先,会员卡其实是绑定你个人信息的。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你的名字和联系方式,里面还有你买了啥、用了多少优惠、积累了多少积分,甚至可能与你的信用卡信息挂钩。
你借卡给别人,就等于把这些私人信息交给了别人,虽然你可能觉得“我帮个忙而已”,但谁知道对方是不是会用你的卡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比如说,偷偷用你的卡买一些奢侈品,或者用积分换东西,最后还让你担责?
而且,很多商家对会员卡的使用有规定,很多商家的条款明文写着:会员卡仅限本人使用。如果你借给别人,万一被商家发现了,后果可不是简单的“提醒一下”那么轻松。可能你的积分被没收,会员资格直接被取消,甚至有可能遭遇商家惩罚。这个时候,你不仅要浪费时间去解释,还可能让自己遭遇一堆麻烦,得不偿失。
更严重的是,有些不法分子会用你的会员卡搞事情!假设你借给了一个你不太了解的人,结果他们用你的卡做了一些违规操作,比如退货、盗窃或者其他诈骗行为,商家会通过你的卡追溯到你。这可不只是说说而已,搞不好你还得花时间去处理清楚,结果就成了“冤枉的好人”。如果发生了大问题,最后追责的也可能是你。你借个卡的好心,最后却让自己成了麻烦制造者,简直是笑不出来了。
总的来说,虽然借卡给别人看似没什么,但实际上可有大风险,涉及到的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就拿咱们英国留学生最熟悉的Boots来说,那会员卡也是不能乱借的,毕竟别人就可以用你的积分来打折和买东西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别轻易借卡。如果真的有朋友需要帮忙,可以想想其他办法,别让自己陷入“无心插柳”的麻烦中。
毕竟,保护好自己的权益,才是最聪明的选择!